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名补证

释名补证

一卷。清成蓉镜撰。成氏生平见“释饭鬻”。《释名补证》补证《释名》凡六十一条,大多翔实可信。其中有补毕疏之阙者,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补证》曰:“案今等韵家分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为九音,相传来自西域。《隋书·经籍志》称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此即唐僧守温三十六字母之权舆,然《志》初不云九音来自西域也。观《释名》已有舌腹、舌头、横口、合唇、踧口、开唇之云,而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亦有所谓急舌、急气、缓气、闭口、开口、笼口者,然则九音洵中国儒家之学矣。”《补证》亦有驳毕氏之误者。如《释天》“景”字条明嘉靖翻宋刻本作:“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毕氏校本作“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毕注曰:“俗书‘竟’字加‘土’傍,非也。”《补证》曰:“案毕氏序定刘成国为汉末魏初入。钱氏大昕辛楣则据《吴志》程秉、薛综、韦曜诸传,以为汉末名士,建安避地交州,故其书行于吴。考永和四年(139年)所立《张平子碑》:自涉境以经于诸邑;初平五年(194年)所立《周公礼殿记》:节符典境;皆有‘境’字,是汉季此字已通行。成国撰《释名》作‘境’,当是依俗为之,此类甚多。毕校间用《说文》改正,而江氏所书篆本尤夥,虽究六书之旨,然已失成国本来面目矣。于例当仍其旧,而注其下云:某古只作某。”《补证》尚有纠正成国之误者,如《释天》:“震,战也,所击则破若攻战也;又曰辟厉,辟,析也,所历皆破析也。”毕注曰:“字当作劈,劈破也。”《补证》曰:“礔砺(《一切经音义》十五引《苍颉篇》)、劈厉(《说文》‘雨’注、《方言》二郭注)、霹雳(《尔雅》郭注),并叠韵字,成国义近凿。”案成氏谓‘辟厉’乃叠韵连绵字,成国拆骈为单,望文生训,成氏所言甚确。毕氏沿成国之误未改,苏舆谓“辟”为衍字,为成国辨解,所言皆非是。《释名补证》刊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菁书院丛书》六集。

猜你喜欢

  • 静居集

    四卷。明张羽(1333-1385)撰。张羽,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侨居浙江吴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洪武六年(1373),征起,廷对称者,授太常寺司丞,后

  • 湖口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宋庚等修,洪宗训等纂。宋庚,江苏溧阳人,进士出身,嘉庆二十二年(1817)任湖口知县。洪宗训,邑人,举人出身。湖口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沈诏创修;崇祯十一年(1638)再

  • 西京杂记

    六卷。旧题晋葛洪(见《肘后备急方》)撰。原书二卷,后分为六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卷,不题撰人。《旧唐志》作一卷,《新唐志》作二卷,《宋志》作六卷,均题晋葛洪撰。该书末有葛洪跋云:刘歆著有《汉书》一

  • 方改亭奏草

    无卷数。明方凤撰。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正德进士,历任御史。武宗南巡时疏论七事。世宗即位后数争大乱,以灾异来指切弊政,从而被调为广东提学佥事,谢病归卒。《方改亭奏草》载奏议一十八

  • 周易析义

    十五卷。清张兰皋撰。张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江苏武进人。此书初刻于乾隆九年(1744),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遂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

  • 大金吊伐录

    四卷。编者佚名。“其书纪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以‘吊伐’命名。盖荟萃故府之案籍编次成帙者也。”(《四库全书总目》)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以前旧牍不存,故只立一条,略存起事梗概。天辅七年(11

  • 青莲舫琴雅

    四卷。明林有麟编。林有麟字仁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人。为太仆寺少卿林景阳之子。官至龙安府知府。此书无论古琴制度、名称、典故、赋咏等全都收录,只是不录琴谱。可见此书本是隶事之书,而不是审音之书。书

  • 珠丛别录

    二十八种,八十二卷 清钱熙祚(详见《守山阁丛书》)编。钱熙祚得张海鹏汇钞残本有二种:一种为《墨海金壶》,一种为《借月山房》。后将两种仿鲍延博《知不足斋丛书》体例,校刊付印。取《抱朴子》语,改《借日山房

  •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

  • 春秋论

    二卷。清严珏撰。珏字佩之,号生轩,江苏无锡人。家贫好学,潜心于《易》、《春秋》,学宗乡先贤高攀龙,曾讲学东林书院,以布衣终老。著述除《春秋论》外,还有《生轩易说》、《春秋集说》、《尚书讲义》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