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古籀疏证

说文古籀疏证

六卷。清庄述祖(1750-1816)撰。述祖字葆琛,武进(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知县。以事亲辞官,居家治小学、经学,主要著作有《说文转注》,《说文谐声》、《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古今文考证》、《尚书古今文授读》、《尚书记章句》,《尚书杂义》、《校尚书大传》、《校逸周书》、《书序说义考注》、《毛诗考正》、《左传补注》、《穀梁考异》、《五经疑义》、《五经小学述》、《论语集解别说》、《说文古籀疏证》、《白虎通义考》、《声字类苑》、《史记决疑》、《天官书补考》等。是书原名《古文甲乙篇》,其条例与《说文》迥异,《说文》以古籀合篆文,是书则以篆文从古籀。择《三体石经》、《汗简》、《古文四声韵》之信而有征者为正字;有见于钟鼎以意说之而无确据者,有钟鼎所不载以偏旁推测而得者,有钟鼎所载而不得其说者为阙疑字;见于《说文》,《汗简》、《古文四声韵》相沿用之,其实为从小篆羼入者亦备采为演篆;小篆相传之字沿讹已久,大抵汉时习见隶书传授生徒,但取应用又且不经见仓籀古文,并非李、赵、胡毋之旧,备列之为辨误;古文旧说本无是义,李、赵之徒附会刑名家之说者,悉辨正为复古。即许氏偏旁条例,正以古籀,自甲至亥分为二十二部,虽以钟鼎校《说文》,谓钟鼎有模篆之失,有书写之讹,有古器之赝,不据钟鼎以改《说文》,不舍《说文》以言钟鼎。其叙次是,先古文,次籀文,次篆文;其解说先叙许氏本义,次采诸字说,次附所见,以“谨按”别之,虽不墨守许学,而谓《说文》有转写之讹,无虚造之妄。是书有《功顺堂丛书》本,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历代名画记

    十卷。唐张彦远撰。张彦远之生平见《法书要录》。张彦远祖上屡及高官,家中广聚“法书名画”,因而自幼备受熏陶,且对“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于是潜心钻研、精心选择,著有《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历

  • 京口山水志

    十八卷。清杨棨撰。杨棨,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明张莱曾撰京口三山志。后徐邦佐、陈朝用、朱文山又同撰京口三山续志。杨棨以两志皆仅述北固金焦三山事,未能称意,故又撰此书。《京口山水志》光绪五年(1879)

  • 止泉文集

    八卷。清朱泽沄(1666-1732)撰。朱泽沄,字湘陶,号止泉。宝应(今江苏扬州)人。雍正中,直隶总督刘师恕欲荐之于朝,不应。讲道锡山,通书关中,都阐明朱学。有《止泉文集》、《朱子圣学考略》(已著录)

  • 古本大学通解

    二卷。清聂镐敏撰。镐敏字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官至太子洗马。是书首有镐敏自序,认为程朱表章发明之功诚不可泯,但更改补辑则有不妥。是书体会贯通,复古本之旧说,识经传之定界。对朱子

  • 观生手镜

    一卷。旧本题薠川布衣编,不著名氏。书中摘载古事,于每事后缀以评语,其所征引至明代而止,其持论较为平允,而词气略显儇薄。书中可见明末山人之习气,此必明朝万历以后人所作。

  • 静宜吟稿诗

    一卷。清于修儒撰。于修儒,生卒不详,字子进,辽宁铁岭人。清代诗人。此书有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书前有李德霄所作序言,卷中有《读月鹿堂文集评》一篇,书后有作者自己所写跋语,此书共收诗一百二十八首。

  • 木几冗谈

    一卷。明彭汝让(生卒年不详)撰。彭汝让,字钦之,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此书札记清言,儇佻殊甚。如:“醉者堕车,神气不伤,真全也。婴儿入林,豺虎不食,无恐也。养吾之形,若醉若婴儿,至人矣。”又如:“半窗

  • 古俗字略

    七卷。明陈士元(生卒年不详)撰。士元字心叔,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进士,官至滦州知州。著作尚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孟子杂记》等。此书之体例仿颜元孙《干禄字书》,略有增减。也是以韵分字,所列

  • 绘孟

    十四卷。明戴君恩撰。君恩字忠甫,湖南澧州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是书首有黄汝亨、胡澥二序,后有门人龚惟敬的跋文。大旨仿苏老泉批点《孟子》,对篇章字句,用提转、承接、结合等法

  • 十三经音义故例

    一卷。清孙葆璜撰。葆璜字仰屾,原名衍庆,字柳君,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此书总例二十二条,凡例二十五条。“故”是“诂”的意思,由今言而通古义,所以称“十三经音义故”。总例大致分为“字体”和“音义”。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