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诊宗三味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论述脉理为主,先后阐述脉学宗旨,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略、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等十二篇。第一、二篇阐述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氏认为习医和学习诊脉,如果“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味水涤除尘见”,因此编写此书,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家三味”为书名;第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第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亦颇精要。书中重点讨论了三十二种脉的脉象、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力纠时弊,澄清论脉之混乱。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深得后学欢迎。然张氏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颇多贬词,给人以自诩不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的欺人之谈。但此书仍不失为一部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之用。有康熙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武宁县志

    ①十卷,清冯其世修,汪克淑等纂。冯其世,字际生,湖北云梦人,恩贡出身。顺治十八年(1661)署任武宁知县。康熙初年,冯其世从事续修县志,至康熙五年(1666)书成付梓。卷一曰建置、沿革,卷二曰县署,卷

  •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

    一百卷。元王恽(1227-1304)撰。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任监察御史及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使。成宗时参与纂写《世祖实录》。集内包括诗文七十七卷,《承华事略》二卷,

  • 环溪集

    六卷。明沈恺(约1543前后在世)撰。沈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生平详见《夜灯管测》。是集皆沈恺所著杂文,乃其门人王子龙所编。凡六卷。前有徐阶序,题曰《凤峰杂集序》。又有文徵明序,亦题曰《凤峰子诗稿

  • 任子道论

    一卷。原题三国魏任嘏(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任嘏,字绍先,乐安博昌(今属山东博兴县)人,官至河东太守,撰有《任子道论》十卷,今已亡佚。清马国翰从类书中辑为一卷,即为今本。后来学者对马国翰所辑聚讼

  • 文字通释略

    四卷。清钟祖绶(生卒年不详)撰。祖绶字寄樵,湖南长沙人。是书专取《说文》九千字中当时常用之字且一字有数义数音者加以解释,以通其声音训诂。而仅有一义且不常用之字,则一概屏而弗释。其所征引,于《说文》惟取

  • 张温和公年谱

    一卷。清张茂辰等编。茂辰,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为谱主之子。谱主张祥河(1785-1862),字诗舫,江苏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户部郎中、山东督粮

  • 四书虚字讲义

    一卷。清丁守存撰。守存字心斋,山东日照(今同)人。官至广西布政使。是书首有何国琛序,大旨取四书中七十五个虚字,先引《尔雅》、《说文》、《玉篇》、《广韵》诸书,释其音义,继就行文之委曲变化,推阐其所用,

  • 历代小史

    一百零六种,一百零六卷。明李栻编辑。李栻字子敬,一字孟敬,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五年(1571)由肥县知县选河南道御史,万历元年(1573)为湖广巡按,后官至浙江按

  • 传信辨误录

    一卷。明陈虞岳撰。陈虞岳,泰和(今属江西)人,生卒仕履均不详。乃正统年间(1436-1449)大臣陈循的五世孙。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时,陈循作为内阁首辅,却不能决策,致使英宗为瓦刺

  • 邗江三百吟

    十卷。清林兰痴撰。林兰痴,甘泉人。阮文达之舅氏,广陵耆宿,曾协同程雪坪校仇《四库全书》,学识赅博,《邗江三百吟》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全书共十卷,分为:卷一播扬事迹,卷二大小义举,卷三俗尚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