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识小

群经识小

八卷。清李惇(1734-1784)撰。李惇字成裕,一字孝臣,江苏高邮(今高邮县)人,经学家、历算学家。与同县王念孙、贾田祖一同力学。久困诸生,试图一举高中。学使谢墉对他颇为赏识。但在考试前夕,贾田祖卒于旅舍,李惇放弃考试,亲自殡殓送归。李惇初学诗文、经史,中年后专注于历算,得宣城梅文鼎书,尽通其术。治经通敏,在《诗》、《春秋》方面功力尤深,作解义数十条,义并精审。与王念孙、刘台拱、汪中友善,力倡古学,尽展才力,各成其学。所著除本书外,尚有:《毛诗三条辨》、《杜氏长历补》、《尚书古文说》、《考工记车制考》、《左传通释》、《说文引书字异考》、《历代官制考》、《浑天图说》等。本书由其子李培紫编辑成书,是李惇考证诸经古义的著作,对诸经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并对周敦颐、邵雍等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全书第一至第五卷,杂释《易》、《书》、《诗》、《礼》、《三传》,是李惇手订;第六、七两卷为《附录》,阐释《论语》、《孟子》;第八卷为《补遗》,主要补前七卷之遗。都自拟小题,分段论述。如论《易》,根据伏羲仰观俯察、近取远取的记载,认为圣人作《易》,不只是依据《河图》。而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系辞》,其微言奥义也远非《河图》所能概括,由此类推,对宋儒那种圣人因鸟迹虫书而创文字的说法加以否定。又论述太极生两仪,是由一而生二,两仪生四象,是由二而生四,四象生八卦,是由四而生八,八卦之上再加八卦,是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指出万物都由此而生,宇宙并非混沌不可名状,从而认为周敦颐在太极上更添无极之说是“大旨解说”,并否定了邵雍“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论卦变,前人之说均从《彖传》“往来上下”等语而来,李惇细寻《惇传》,认为并非指卦变而言,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所谓卦变或自乾坤,或自六子,没有六十四卦既成而又说“某卦自某卦来”的道理。这一类的论述,都有理有据,具有真知灼见。其他如《周礼》、《左传》、《诗经》等典籍,也作了大量考证。如认为“浮于淮泗,达于菏”,是“菏”误作“河”,而六卿就是六军之将,不是六乡之卿;“寺人”就是“巷伯”,郑笺以为是二人,似乎太拘执;“饭”不从“卞”;“味”当作“沫”;以及驳杜注《左传》,以孔父为名,而定为贬,这些都很确当。王念孙序更称赞本书说《书》的“戛击后搏拊”条、“漆沮”条、“子孙其逢”条等,都“确不可拔”。要之,李惇好学深思,不惑于晚近之说,也不株守前人的成说,在本书中对各经中有关饮食、衣服、宫室、器皿之制及其他问题,都考核精审,对先儒之说原本不误,而后儒生出异义的,则申明旧说,决其是非,从而使本书成为清人解经著作中重要的一种。主要版本有学海堂本、《皇清经解》本(卷七百一十九至七百二十六)(道光本、咸丰补刊本、鸿宝斋石印本、点石斋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广虞初新志

    四十卷。清黄承增编辑。黄承增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嘉庆年间在世,安徽歙县人,与《虞初新志》编撰者张潮同乡。自序中说:“邑人张潮所辑《虞初新志》仅就同时诸家手授抄本,搜罗未广。百余年来,前人全集既多刊行,

  • 异号录

    见《实宾录》。

  • 荛圃先生年谱

    二卷。清江标(1860-1899)撰。江标字建霞,号萱圃,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进士,官至湖南提学使,以赞成变法维新,戊戍(1898年)后被罢官。标博学,工诗词,著有《红蕉词》

  • 春秋比事目录

    四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作者撰成《春秋通论》之后,恐学子尚未精熟“三传”,不能迅速理出头绪,于是又著此书。此书取事同而书法互异者分类辑录,共八十五类。其实,宋沈棐《春秋比事》、元赵汸《春秋

  • 齐风说

    一卷。近人李坤撰。李坤字厚安,云南昆明人。此书只解说齐风,往往折衷旧说而出己见。虽得失互见,然瑕不掩瑜。如辨郦道元《水经注》以营为营丘之误,考齐风还篇魏源《诗序集义》为胡公时所作之非,均为有据之说。此

  • 镇海县新志备稿

    二卷。民国盛鸿焘,董祖义纂。盛鸿焘字蔚堂,广东香山人,光绪八年举人,光绪末年任镇海县知事。董祖义字颖笙,邑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镇海县新志备稿》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全书二卷,

  • 支子固先生汇辑异林

    见《异林》。

  • 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

    一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刘逢禄治《公羊春秋》,他认为何休生于古文经学盛行之日,能廓开众说,整齐传义,条理精密,于是作《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发挥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大义。他

  • 本草经疏

    见《神农本草经疏》。

  • 续说郛

    四十六卷。明陶珽(生卒年不详)撰。陶珽,姚安(今属云南)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陶珽鉴于陶宗仪《说郛》所收之书止于元代,遂杂钞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但其中仍有宋、元人之著作,如卷二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