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素问集注 灵枢集注

素问集注 灵枢集注

各九卷。清张志聪(1610-1684)撰。《素问集注》又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又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师从张子卿学医,继集同学高士宗,讲学于“侣仙堂”,从事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从顺治中期至康熙初期,四十年间“谈轩岐之学者咸归之”,攻研古典医籍,辨其是非,从学者甚多。培养大批医生,名盛一时。著有《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纲目》、《伤寒论宗印》、《侣山堂类辨》等书。张氏医理宗《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主张“先难其所难,而后易其所易”。认为著书必守经法,有尊经思想。注释《内经》“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张氏对《本草》、《伤寒论》、《内经》颇有研究,著有专书,对药物研究亦有建树,能自成一家之言。认为药物是天生万物之一,准此五行五色,五气五味之理,进行研究,便可执简驭繁,举一反三地理解其性能与功用。此书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是《内经》全注本之一,由张氏集同学十九人、门人十二人以及儿子张兆璜等集体注释,历经五年时间编撰而成,首开集体创作的先河。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即《素问集注》九卷,《灵枢集注》九卷。此书按篇次分句、节,于原文下作注,对篇名也作了解释。其特点有三:一是《内经》按篇次注释的全注本;二是注释水平较高;三是对于前贤注释较好的内容亦多纳入。《素问集注》共八十一篇,约四十万字,凡《素问》中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张氏于自序中说:“以昼夜之悟思,印岐黄之精义,为人咳唾,概所勿袭;古论糟粕,悉所勿存。惟与同学高良,共深参究之秘;及门诸弟,时任较正之严。”《灵枢集注》与《素问集注》相仿,多采用《内经》理论解释经文,但与之又有所不同,在于详阐经络针灸之理,与《灵枢》主要内容有关。此书对学习《内经》,研究《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代名医家曹炳章对本书给予评价说:“俾后人读《素问》而知病之所由起,读《灵枢》而识病之为何瘳。此即隐庵先生诠经之微旨也。”有康熙十一年(1672)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刻本。《素问集注》有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灵枢集注》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马鸣菩萨传

    一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343-413)译。鸠摩罗什生平事迹详见《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辞条。《马鸣菩萨传》传记体,详载马鸣生平事迹,佛学思想及

  • 镜花亭

    清廖燕撰。生平见《醉画图》条。此剧为《柴舟别集》其中之一种。此剧情境纯属虚构,叙述作者自身感受。此剧主人公为作者本人,去游览水月村,在村中遇一老道人,将作者引入家中与其谈论诗文,其女文倩并将所作诗请作

  • 左传姓名考

    四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略》)撰。此书意在与《春秋地名考略》联镳相辅而行,然而其体例庞杂不纯,似非出自一人之手。书中颠倒错乱、自相矛盾的地方,几至展卷即是,数不胜数。因此,《四库提要》认为此书

  • 嵩阳石刻集记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1623-1687),字井叔,黄州(今属湖北省)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1673)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

  • 春秋会义

    十二卷。宋杜谔(生卒年不详)撰,清杨昌霖辑。杜谔字献可,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宋仁宗皇璠中(1049年-1053)进士。杨昌霖字际时,号俭庵,又号简斋,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清乾隆乙未(1775)进士

  • 空谷香

    清蒋士铨撰。其生平见《冬青树》条。此剧写众花仙女被召到西天华严会上,其中有一幽兰仙女迟到二十九刻钟,被罚人世二十九年,托生为浙江海宁人姚氏之女。出生之时,其父梦见一枝幽兰,独生于空谷间,所以起名为梦兰

  • 槎翁集

    十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八岁能诗,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改今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槎翁诗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崧文集,共十八卷。

  • 圭塘款乃集

    二卷。元许有壬(1287-1364)等撰。许有壬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官至御史中丞,中书左丞。同见《至正集》)等撰。至正八年(1348),许有壬既致仕归,以赐金得康

  • 法言

    十卷。汉扬雄(前53-公元18)撰。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以词赋著称于世。中年到京师,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后被推荐给汉成帝。曾随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甘泉赋

  • 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文苑英华》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