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玉烟堂法帖

玉烟堂法帖

二十四卷。明陈元瑞(生卒年不详)辑。陈元瑞生平不详。据该法帖中董香光《序》介绍,可知陈元瑞深于书学。该贴选取历代名迹法帖的石刻佳本,始于汉魏,终于宋元,共编定二十四卷,刊成于明万历癸丑(1613)。所选书迹丰富,摹勒尤其精雅。清乾隆间,据旧本刘石庵指出其中伪迹,卷一中有《皇象表》、《钟繇昨疏帖》、王羲之《临丙舍帖》;卷二中有阮咸以下“竹林七贤”书、卫夫人和王衍、郗超、王濛正书;卷五中有《箱寒表》;卷九中有王献之《洛神赋》;卷十一中有《梁武帝评书》,共十七种。同时,刘石庵亦指出临帖之本,如卷一中张芝书为唐临晋帖,钟繇《力命表》为虞世南临;卷二之桓温帖为宋米友仁临;卷五中王右军《告誓文》为智永临,《官奴帖》为宋高宗临;卷八中有唐临帖;卷九中共十三行则皆为临本,有米临,有虞临;卷十四中欧阳询《史事帖》为米临。刘氏所评虽然简约未详,但识别精当,皆为深于书者之灼见,从中亦见陈元瑞之疏于鉴别。但古帖书迹流传久远,日渐散佚,能不厌其烦、荟萃名迹汇此宏篇,为后学者提供足资品味之书海珍迹,功不可没。有明海宁陈氏本。

猜你喜欢

  • 毛诗通义

    六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撰。此书凡六卷,不释全经,亦不录经文,凡有所得,则分别条录之。据书首自序云:“余前辑《诗经逢原》、《诗经补遗》,而意有未尽,复为《毛诗通义》。”知此书是在《诗经逢原》

  • 毛诗义驳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驳》八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毛诗杂义驳》八卷,均已佚。马国翰序云:“王肃注《毛诗》以《郑笺》有不合于毛者,因复为此书。曰《义驳》者,驳

  • 孟子拾遗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是书大抵皆斥程朱的名尊孔子而实背孔子,取郑注及本书以相申发阐明,谓:“以经诂经,或冀谬不千里耳。”以为《孟子》一书于汉唐时只是传不是经,盖儒者徒托空谈,与《诗》、

  • 古庵文集

    十卷。明毛宪(约1524前后在世)撰。毛宪,字式之,号古庵,江苏武进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迁给事中,时内侍擅权,国事日作,毛宪疏劾之,内外肃然,武宗储嗣未定,举朝讳不敢言,毛宪疏请不报,谢病归

  • 王阮亭行述

    一卷。清王启涑、王启汸、王启所述。启涑等三人俱为王士祯(即阮亭、详见《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之子,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系蓝印,当是士祯初卒之时,以讣同人所用。惠栋注补士祯自撰年谱,未见此书。故书中所

  • 广宁县志

    十卷,清李本洁修,梁乔纂。李本洁,直隶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人,举人,乾隆六年任知县。梁乔,广东三水人,进士。旧志创始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县令黄金从,三十三年(1694)续修。乾隆十三年(174

  • 北海经学七录

    十一卷。清孔广林(见《六艺论》辑。按此书即《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第七种,后编入《通德遗书所见录》,为第十七种。《所见录》有嘉庆十八年(1813)孔氏后记,云:“岁在甲午(乾隆三十九年)辑《易注》

  • 昌化县志

    ①五卷。清方岱、璩之璨纂修。方岱,直隶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吏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知县。璩之璨,河南孟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知县。此志为方岱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 礼记郑注正字考

    二十卷。清叶德辉(1864-1927)撰。德辉,字焕彬,一字作奠彬,号直山,亦号郋园,湖南湘潭(今湘潭市)人。光绪十八年(1882)进士、官吏部主事,次年返乡,从事著述。德辉政治上极保守,反对梁启超、

  • 希贤录

    ①五卷。清朱显祖撰。朱显祖号雪鸿,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三年(1646)副榜贡生。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琼花志》等著作。《希贤录》记录自周至明历代名儒言行,并各系以论断。体例仿照朱熹《伊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