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玄学正宗

玄学正宗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清人避玄字讳,故《玄学正宗》又作《元学正宗》。据《道藏》本《易外别传》一书后俞琰之子仲温跋文所述,《易外别传》原附《周易集说》之后,因刊《阴符经解》,将《周易集说》(含《易外别传》)、附《符经解》、《沁园春解》三书(皆俞琰所作)共为一帙,同锓诸梓,将于四方高士共之。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今已难见原貌。《四库提要》著录的《玄学正宗》一书,分上下二卷。其上卷列经传及先儒之说,以阐明《周易》坎离水火之旨;下卷载赋诗各一首,题为《易外别传》,附于《周易集说》之后,又附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及俞琰《阴符经解》,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要旨,阐述内丹修炼之道。据俞琰之言,称子时曰坎卦,肾气生,午时曰离卦,心气生,认为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降心火于丹田。此说与宋代张伯端《悟真篇》自序所称截然相反。张伯端认为世人以心肾为离坎,配肝肺为龙虎,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还丹,必无所就。张伯端和俞琰各持一说,是丹家各有所见,无须深究。而这里所谓《易外别传》,只收一诗一赋,是《道藏》本《易外别传》中所附《玄牝之门赋》及《水中金诗》,原本不题撰者姓氏,列于俞琰及其子后序及跋文之前。据此知其书是后人采摘《易外别传》中的诗、赋而误题《易外别传》,并依俞氏仲温合三书为一帙,总名为《玄学正宗》之说而裒集成书。说明此书非出俞仲温之手,或刊刻之误也有可能。书中所引三书,今各有传本。其中《周易集说》,现载于《四库全书》易类。《易外别传》,载于《四库全书》道家类,明《道藏》也收录有此书。本书所收“一诗一赋”,现载于《道藏》本《易外别传》之后。本书所收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现载于《道藏》,题《吕纯阳沁园春丹词注解》。据此三书,可知俞琰内丹说之旨。只是《玄学正宗》一书,传本极少。《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道书全集》本。

猜你喜欢

  • 道南源委

    六卷。清张伯行(详见《道统录、附录》)撰。明代朱衡撰《道南源委录》一书,记载闽学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在朱书基础上重加考订、整理,编纂而成。第一卷记杨时至江杞等36人;第二卷记罗从彦至陈绍叔等8

  • 敦煌写本古文孝经残卷

    一卷。旧称孔安国注。孔安国详见《古文孝经孔氏传》条。此写本首尾均佚,见存之文,自《三才》章第七“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句起,至《圣治》章第九“以养父母日严”句止,“民”字均缺笔作“”,“治”字不讳

  • 韩仙传

    一卷。旧本题唐瑶华帝君韩若云撰(不确)。据此书自序称祖父韩仲卿,父为韩会,叔父韩愈,作者似为世传韩湘子。然而韩湘字北诸,不知为何又称韩若云。传中自称遇吕洞宾传授而得道,但吕洞宾为吕渭之孙,当在韩湘以后

  • 读诗辨字略

    三卷。清韩怡(生卒年不详)撰。怡丹徒(今属江苏)人,生平无考。是书就经传记文诸书所引毛诗,分辨其字之异者,而定所从,尤严于字体。认为凡经传中字而《说文》中无者,皆俗字,而尽量求其古文古字以订证之——或

  •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十集。闰集一卷。清沈初等编。沈初(1732-1807),字云椒,平湖(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此目又称《浙江采进遗书总录》、《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始设“

  • 古今善言

    一卷。东晋南朝时范泰(?-428)撰。泰字伯伦,顺阳(今属河南省)人。初仕晋,为太学博士,后入宋,任金紫光禄大夫,元嘉三年(426),进侍中,国子祭酒等职。据《南史·范泰传》载,泰一生博览篇籍,好为文

  • 尚书副墨

    不分卷。明杨肇芳撰,其子杨胤奇删补。杨肇芳字葆元,江苏金沙人。乡贡,官太仓训导。杨胤奇字公才,诸生。本书首有马世奇、杨挺枢、张明弼的序,又有杨胤奇的自序和凡例,所列引用古今人姓氏,多至二百七十多人,其

  • 新都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张奉书纂修。张奉书,江苏人,曾任新都县知县。新都县旧无志,乾隆初陈铦肇修,然草创未及授梓。嘉庆年间亦曾纂修志书一部,然仓促盈帙,以应檄取,实可谓漏脱讹夺之作。张奉书任县令后,旁搜博采

  •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一卷。清人撰,作者不详。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据福建反,康熙帝任命惠献贝子富喇塔为宁海将军,同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兵讨之。次年八月,官军破耿军于台州(今属浙江),耿军遁还温州(今属浙江)。本

  • 异字音

    一卷。无撰人姓氏,清任大椿辑。《异字音》一书,《七录》、《隋志》及新旧《唐志》皆未著录。唯《广韵》下平十五青征引两条:“詅,詅音相次,出《异字音》。”“跉,徐行不正貌,出《异字音》。”据此可知《异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