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松峰说疫 温疫论类编

松峰说疫 温疫论类编

《松峰说疫》六卷,《温疫论类编》五卷。清刘奎(生卒年不详)撰。刘奎字文甫,号松峰。诸城(今属山东)人。刘氏家门鼎盛,然刘奎淡于功名,家居不出,以医术济人,颇有医名。其父字引风,素精医。刘奎承家学,潜心医学研究。《松峰说疫》成于乾隆四年(1789)。共分六门,亦为六卷。卷一为述古,引述《内经》、《伤寒论》及诸贤关于疫证之论述,兼抒己见,又及医案;卷二为论治,温疫名义论、统治八法、仿伤寒六经治法;卷三为杂疫和治法,备列俗称,各种温名、翻名、挣名,多为齐鲁间土语,而北方燕豫秦晋亦间有同称。其治法则称得之于泰山石壁中,试之有效,故广流传;卷四为辨疑,辨析前人治瘟疫偏误之失,伤寒与温疫之不同,并论说自己之见解以及与旧说相异之处;卷五为诸方,随证应用之诸方,多分载于各论治之下;卷六为运气,详论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与温疫联系最大,病情变幻莫测,医家随证施治,关健皆在于此。刘氏之说,兼通古今,其施治尤注意于乡僻贫寒之地,其处方用药,往往就随地可得之植物药材,发明应用,不尚奇珍。多为穷乡僻壤设立药方,如当时医家黄元御以浮萍代替麻黄,即刘氏所创。此书对研究温病学说有一定参考价值。《温疫论类编》亦为温疫类著作。是对吴有性《温疫论》重加订正编次。刘氏认为吴有性《温疫论》虽见解卓越,但“嫌其序次乱杂,前后倒置,不便观览”,故结合其临证经验,予以评释,有所增减。卷一为诸病;卷二为统治。前二卷,论述温疫病情,治法;卷三为杂证,论温疫诸杂证;卷四为撮要,论妇人、小儿温疫治疗;卷五为正误,正“伤寒例”有关温疫之误等。刘氏多有发明之处。而《温疫论》经刘氏“类编”和“评释”后,更足以豁习者之目,传作者之心,有益于后世。刘氏此书流传极广,曾远扬日本。上述刘氏二书曾收入《说疫全书》中。刘嗣宗序中称:刘氏所著之书尚有《中西救急简方》、《景岳全书节本》、《四大家医粹》等,然今不见传本。有嘉庆四年(1799)新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三让堂新刻本。

猜你喜欢

  • 方初庵集

    十六卷。明方扬(约公元1585年前后在世)撰。方扬,字思善,号初庵,安徽歙县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杭州府知府。著有《方初庵集》。方扬本有《山中》、《燕中》、《中州》、《南署》等

  • 五分比丘尼戒本

    一卷。梁代释明徽(?-522)撰。明徽,《续高僧传》列传称明彻,俗姓夏,吴郡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六岁丧父,出家住上虞王园寺,学无师。永明十年(492)竟陵王请僧祐去三吴讲律,途相识“从祐受学十诵,

  • 武穆王演义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 上林县志

    ①二卷,清张邵振纂修。张绍振,字惕斋,河南辉县人。岁贡,康熙四十年(1701)任上林知县。旧志修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县令王载南,其书今不易得见。此编知县张邵振康熙间纂修,志成于康熙四十四年(1

  • 盐铁论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撰。是书为群书拾补之二十一种,取《永乐大典》中所载《盐铁论》及涂祯刑本,以校张之象本,因考知书中古字皆张所改。如“防”作“坊”,“脤”作“振”,“策”作“册”之类,皆非其旧,其例以所正

  • 墨隐斋法帖

    八卷。清孔继涑书孔昭薰刻。嘉庆二十三年(1818)勒成。孔昭薰为孔广廉之子,孔继涑之孙,孔氏三代皆刻帖。此帖比孔广廉所刻孔继涑书为多。孔继涑得张得天所传笔法,悬臂作书,即使蝇头小字,也必悬臂书之。有曲

  • 栖云阁诗

    十六卷。《拾遗》三卷。清高珩(1611-1696)撰。高珩,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清,授检讨,官至刑部侍郎。高珩聪颖多才,诗思敏

  • 元壶杂俎

    八卷。明赵尔昌(生卒年不详)撰。赵尔昌,字庆叔,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官宣城县知县。此书杂采史传及说部文献,钞合成编。分胜事、名言二记,每记各为四卷,大致欲仿沈括的《清夜录》以及周密的《澄怀录》之体

  • 曹氏墨林

    二卷。清曹素功撰。曹素功,字圣臣。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岁贡生,善于制墨。曹氏所制墨品有紫玉光、天琛、苍龙珠、天瑞、豹囊、丛赏、青麟髓、千秋光、笔花、岱雪、寥天一、薇露、浣香玉、五珏文、露

  • 嫏嬛记

    三卷。旧本题元伊世珍(生卒年不详)撰。伊世珍生平事迹不详。其书卷首载张华为建安从事,遇一仙人,引至石室,见石室多奇书,因问其地为何地?仙人回答曰:“嫏嬛福地也”。后伊世珍依据其事撰成此书,特定名为《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