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唐书纠谬

新唐书纠谬

二十卷。宋吴缜撰。吴缜,生卒年不详,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神宗时“从宦巴峡”,撰成该书。哲宗元祐中,知万州、蜀州。绍圣元年(1094),经侍读胡宗愈推荐,吴缜表进该书于朝。吴缜撰写该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缜初登第,上书欧阳修,愿预官属之末修《新唐书》,欧阳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新书成后,吴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却“不得预修”《新唐书》,“故为此”书以纠之。(《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以吴缜中进士年份而言,前一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因《新唐书》成书在前,为嘉靖祐五年(1060),而吴缜初登第在后,是治平中(1064-1067)。后一种说法,本身就难于断定是否事实。故前用“世传”二字带出。今之可据者,一为元祐四年(1089)八月吴缜所写自序,一为绍圣元年(1094)吴缜《进新唐书纠谬表》。据《自序》所言,该书为其“从宦巴峡”时所撰,元祐四年八月“解秩还朝”,归舟中将书稿整理成册,并于地当峡口的夷陵至喜亭写成序文。序称:前期旧史如唐及五代实录等,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新唐书》自颁行迄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缜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积目益众。归纳而论,其失有八: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覆,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八曰校勘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接着,吴缜又分析了造成“八失”的原因:新书纪、志、表则欧阳公主之,传则宋公主之,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故纪有失而传不知,传有误而纪不见。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几二十年。修书官初无定员,皆兼莅他务,或领外官。其书既无期会,得以安衍,自肆苟度岁月,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及朝廷讶其淹久,屡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取之。于是仓猝牵课,以书来之,是书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吴缜的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历来正视不够,当引起注意。吴缜撰写该书,因“无他异书以考证,止以本史自相质正”。全书分二十门,各为一卷,其目类如下:一曰以无为有,二曰似虚而实,三曰书事失实,四曰自相违舛,五曰年月时世差互,六曰官爵姓名谬误,七曰世系乡里无法,八曰尊敬君亲不严,九曰纪志表传不符,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十一曰载述脱误,十二曰事状丛复,十三曰官削而反存,十四曰当书而反阙,十五曰义例不明,十六曰先后失序,十七曰编次未当,十八曰与夺不常,十九曰事有可疑,二十曰字书非是。所涉记事,凡四百六十条。《进书表》称,其书初名《新唐书正谬》,“寻以未尝刊正,止是纠摘谬误而已,遂改为《新唐书纠谬》。”吴缜另有《五代史纂误》,以纠《新五代史》之误。《新唐书纠谬》一书,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才由宇文时中刊行。元、明时期,罕有流传。清代,四库馆所采两淮所进本为南宋旧刊。钱大昕校、补遗、附录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孙星华撰校勘记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卢文弨校补一卷,单行,刊入“抱经堂丛书”。

猜你喜欢

  •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详见《周易要义》)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

  • 水浒记传奇

    二卷。明许自昌(1578-1623)撰。其生平详见《灵犀珮传奇》(辞目)。此记撰于明万历庚戌以后,故明吕天成《曲品》不及著录,清高奕《传奇品》,黄文旸《曲海目》等均题为自昌撰。此记两卷,三十二出,演梁

  • 欧余漫录

    十二卷。明闵元衢(生卒年不详)撰。闵元衢,字康侯,自号欧余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自以为终身不第,有似罗隐,乃著《罗江东外纪》,另著有《欧余漫录》、《吴兴艺文补》、《增定玉壶冰》等。乌程县有座升

  • 居官寡过录

    三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

  • 文选残卷

    七卷。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撰。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慧,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皆能讽诵。

  • 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

    一卷。近代王国维(1877-1927)辑。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幼年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1898年入上海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

  • 孟子附记

    二卷。清翁方纲(详见《论语附记》)撰。《孟子附记》为方纲所撰诸经附记之一,大旨尊朱熹处多,订朱熹处少;征引他说多,独出心裁者少;所作论断,多在语脉文势之间,很少涉及义理考据。“附记”除订正朱子说偶有自

  • 十三经字辨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

  • 读杜愚得

    十八卷。明单复撰。单复,字阳元,会稽(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千顷堂书目》作嵊县人,洪武中为汉阳河泊官。又云一名复亨,举怀才抱德科,授汉阳知县。传闻异词,未详孰是。是编前有宣德九年(1434)黄淮序

  • 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