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忠孝

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谓名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为一教之道也。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得为臣主,退不得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子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贤之。古之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内不为家,乱世绝嗣,而外矫于君,朽骨烂肉,施于土地,流于川谷,不避蹈水火,使天下从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愿夭也;此皆释世而不治是也。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言出于无法,教出于无用者,天下谓之察。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竟取君之国也。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谤其亲者也。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诽谤其君者也。非其亲者,知谓之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贤之,此所以乱也。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上必且劝之以赏,然后可进;又且谓之以罚,然后不敢退。而世皆曰:“许由让天下,赏不足以劝;盗跖犯刑赴难,罚不足以禁。”臣曰:“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为者,尧舜是也。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跖盗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为量。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赏劝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刑禁也。然为下士不设刑,则治国用民之道失矣。

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从横,诸侯言从者曰:“横成必王。”山东之言“从横”,未尝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虚言所以成治也。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止五霸不待从横,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猜你喜欢

  • 兴宁县志

    十卷。清施念曾纂修。施念曾字蘖斋,宣城人,拔贡生,雍正十二年(1734)任知县。旧志始修于明成化间,至崇祯间三度重修,其书久佚,清康熙间复修,今也不可得见,至乾隆四年(1739)二月县志已残缺五十余年

  • 分水县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常铧、冯圻修,臧承宣纂。陈常铧,光绪年间任水县知县。臧承宣,分水县人。《分水县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为凡例图说。卷末列旧序。分卷一疆域志,

  • 满州小学集注

    六卷。汉本宋朱熹撰,明陈选注,《四库全书》已著录。清圣祖康熙命尚书顾八代翻译。世宗时,特命校对授梓,以资学习。雍正五年十二月,上亲为制序颁行,为满文本,内容与汉本相同。内篇有四:曰立教第一,明伦第二,

  • 西庵集

    九卷。明孙蕡(1338-1393)撰。孙,字仲衍,广东南海人。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召入为翰林院典籍。出为山东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释之,规为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

  • 霏雪录

    二卷。明镏绩(生卒年不详)撰。镏绩,字孟熙,先世为洛阳人,后徙于山阴(今山西省山阴县)。其父镏涣,精通《毛诗》,元朝时曾为三茅书院山长。镏绩承其家学,著有《嵩阳稿》、《诗律》以及《霏雪录》等。全书共二

  • 新书

    十卷。汉贾谊(200-168)撰。贾谊别号长沙,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早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和荀况学生张苍。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二十二岁文帝召为博士,任太中大

  • 萧氏世集

    清萧伯升编。萧伯升,字孟昉,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集皆全录其先世诗文,包括《正固先生集》,诗文各一卷,萧岐撰。萧岐,字尚仁,洪武初年以贤名征用,授谭府左长史,后改平凉训导。自名

  • 笔余丛录

    二十六种,二十八卷。明佚名编辑。丛书分二册,第一册含宋魏了翁《古今考》一卷、宋王键《刑书释名》一卷、宋佚名《释常谈》三卷、宋龚熙正《续释常谈》一卷、宋刘孝孙《事原》一卷、梁沈约《袖中记》一卷、宋释居月

  • 易象阐微

    五卷。清萧寅显撰。萧寅显字仲虎,善化人。《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少为文有奇气。治学深于易。此书即是他授徒讲易的讲稿。书中观点与他一向以宋儒为宗的易学思想不同,而是罗列汉以来诸家易说,融会群言,撷取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