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孤愤

孤愤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术,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主人愈弊而大臣愈重。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处势卑贱,无党孤持。夫以疏远而近爱信争,其权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且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憀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是以弊主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其说?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故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人主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之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生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乱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乱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臣主之利与相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使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宠者,十无二三,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死也。智士者远见而畏于死亡,必不重人矣;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必不从重臣矣。是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收利侵渔,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猜你喜欢

  • 驳五经异义

    十卷,《补遗》一卷。东汉郑玄(详见《周易郑康成注》)撰。据《后汉书·许慎传》记载,许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作《五经异义》阐述己见。郑玄也因此作了《驳五经异义》百余万言,反驳许慎之说。在《隋书·经籍

  • 傅恭堂祭仪未定稿

    二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德舆,字四农,一字彦辅,江苏山阳(今江苏省今淮安县)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博学工文章,其学以克己有耻为归,尤喜治经术。客游京师时,名甚显,后主讲阜宁观海

  • 宋东莞遗民录

    二卷。清末陈伯陶撰。伯陶字象华,号子励,自号九龙真逸。广东东莞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官至江宁提学使,谥文良。明代袁昌祚有《东莞宋人遗民录》,已佚,仅存序。伯陶考证诸志乘及他书,共得二十余人

  • 续知不足斋丛书

    二集,十七种,四十四卷。清高承勋编。高承勋字松三,直隶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此丛书为续《知不足斋丛书》而作,其选书体例、刊刻格式均与鲍书相同,版心均刻“续鲍丛书”。共两集,收古今著作十七种;宋陈师

  • 求可堂自记

    一卷。清廖冀亨(生卒年不详)撰。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举人,官至江苏吴县知县。该书记其所亲历之事。文笔朴拙。书成于康熙年间,而于咸丰二年(1852年)刊行。

  • 天然穷源字韵

    九卷。清姜日章(生卒年不详)撰。日章字旦童,如皋(今属江苏)人。此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年),九卷的内容是:卷一为首部曰《字说》,卷二至卷八分为日月水火木金土七部,卷九为末部曰《韵说》。中间七部日月

  • 何御史孝子祠主复位录

    一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何御史即何舜宾,因清厘豪强侵占遇害,其子竟杀身以复仇。乡人附祀何氏父子于萧山德惠祠。该祠原祀宋县令杨时和明尚书魏骥。后年久祠圯。移建时,杨、魏入祀,而何氏父子未入。

  • 水边林下

    五十九种,五十九卷。不著编辑者姓名,但前有湖南漫士小引,可能即为湖南漫士所编辑,而湖南漫士之真姓名及生平事迹又不可考知。《水边林下》收先秦至明零星小品,以唐、明两代为最多,唐人著述十三种,明人著述三十

  • 吴歈萃雅

    四卷。明周之际(生卒年不详)编。此编原署“茂苑梯月主人”选辑,实即周之际。又署“古吴隐之道民”校点,未详何人。全书分四集,每集一卷,共收南曲280套。前二集收高明,梁辰鱼等人所作散曲作品,后二集录元、

  • 谷音

    二卷。元杜本(1276-1350)编。杜本字伯源,江西清江人。元武宗、文宗均召而不仕。惠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又称疾归。人称清碧先生。有《清江碧嶂集》,此集卷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卷,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