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记

史记

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司马迁(前154-前86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司马谈之子。司马谈任武帝太史令,有修史的任务,但未完成。司马迁是继承他父亲遗志,完成史书任务的。司马迁幼年诵读古文经典,从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早年游踪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考察风俗,搜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读皇家图书。太初元年(前104年)对历法进行改革,撰有《太初历》。后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他的史学巨著。他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怀着“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的愿望,撰著此书的。开创了传记体史书先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年)。后来其书有缺,褚少孙为之补撰。褚少孙是元帝、成帝年间的一个博士,凡少孙所补大都标明“褚先生曰”。清人钱大昕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褚少孙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从长老好故事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王之旨意”这说明褚少孙补史的动机和材料来源。司马迁职居史官,他依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以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图书收藏的文献以及他足迹遍全国,采访、考察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又有他父亲积聚的史事记录,所以《史记》取材极其丰富。司马迁四十二岁动笔修撰《史记》,后来遭官司停下来,五十岁出狱,继续发愤著书,约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定稿。前后经过十八个春秋,他以毕生的精力,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末年,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体例分五部分,即“本记”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书”八卷,立“十表”作为通史事的脉络。这种写史形式为后世所沿用。“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主,按年月记各时期的大事,形式近于编年体。“表”分世表、年表和月表三种,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其中以《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最为重要。“书”专记典章制度兴废沿革。八书之中的《礼》、《乐》《律》、《历》和《封禅》等篇价值较高。“世家”记载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和各种行业(如儒林、货殖、日者、龟策等)的事迹。人物列传的次序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关系相近的列在一起。“列传”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史记》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货殖列传》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班固称此书“是非颇谬于圣人”,可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司马迁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史记》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他死后公布于世的,初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后来简称为《史记》。为《史记》作注的人很多。后世通行的《史记》三家注为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后有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清末郭嵩焘的《史记札记》,今人陈直的《史记新证》,近人张淼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哈佛燕京学社编印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是检查《史记》词句的工具书。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史记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史记》的版本很多,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最为通行。

猜你喜欢

  • 吾庐笔谈

    八卷。清代李佐贤(生卒年不详)撰。李佐贤著有《石泉书屋藏器目》等书。此书内容除了经史摘录评引、诗话之外,主要记载了一些联语、神怪之事。其中三、四两卷,专门评话诗词,主要是宋以后诗词,如明七子、清初六家

  • 词综

    三十四卷。清朱彝尊(1629-1709)编。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词宗姜夔、

  • 觉生诗钞

    十卷,《咏物诗钞》四卷。《咏史诗钞》三卷。《感旧诗钞》二卷。《觉生诗续钞》四卷。《自订年谱》一卷。清鲍桂星(1764-1826)撰。鲍桂星,字双五,觉生,安徽歙县人。嘉庆进士,历官工部右侍郎,遭谗落职

  • 仪礼约编

    三卷。清汪基撰。汪基有《周礼约编》,乙著录。书首汪氏自序称:“今世志学之士,鲜有刘原公、朱掌斋其人,则亦难以全书强之。为拣其什一,以资帖括,亦不得已焉。好古博雅之士,不以此自画,而进而求之,则是编虽约

  • 偃曝余谈

    见《偃曝谈余》。

  • 养一斋诗集

    八卷。清李兆洛撰。生平籍里见《养一斋文集》条。是书内容,卷一四言诗,辑《蔓难图闺庵》、《钱鉴远遗照》等三首;五言古诗,辑《史忠正家书手迹墨刻》、《作诗以念左杏庄》等三十六首。卷二七言古诗,辑《邓君完自

  • 西汉年纪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

  • 书谱

    ① 一卷。唐孙过庭(生卒年不详)撰。孙过庭,书末题“垂拱三年”(687),可推断孙过庭为武后时人;字虔礼(一说其名虔礼,字过庭)。富阳(今浙江富阳)人。曾官至右卫胄曹参军。孙过庭文采博雅,尤好书道,工

  • 是庵日记

    十四卷。清杨拥(生卒年不详)撰。杨拥字蔚芝,号是庵。生平亦不详。在卷首所列的引用书目中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可见晚于李渔。此书的内容为采辑诸书,分类编纂。全书分十四门。内容注明所引的书名,并附有作者的

  • 诠叙管子成书

    十五卷。明梅士享(生卒年不详)撰。梅士享,字伯献,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管子》一书明代旧本均为二十四卷。梅士享此本合作十五卷。梅士享根据自己的看法对《管子》进行诠释。梅士享将一篇分为上、下两格。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