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一卷。元末明初王履(1332-1391)撰。王履字安道,号奇叟,别号抱独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少年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古今医统》称其“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王氏不仅通医,兼精绘画,所绘华山图六十余幅,现仍存世。著有《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标题原病式》等书,皆不传世。此书成于洪武元年(1368)。为论辨性医著,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书中有医论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著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和发挥,并对古代二十多位名医有所评述,还包括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在医学思想方面,对伤寒、温病的区别有独到见解,在医论“伤寒温病热病说”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并主张外感伤寒宗仲景之法,而温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提出中风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王氏对宋以来所谓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之说,也提出看法,经他研究统计《伤寒论》中只有三百九十一法,而按照当时另一医家程德斋《伤寒钤法》统计仅有三百一十八法。这样他认为《伤寒论》这部著作经王叔和整理所传已非原书之旧,如果除去与原书无关的杂病、杂论,则只有二百三十八法。而“法”字应当改为“治”字,即“二百三十八治”。总之,王氏治学虽本于朱震亨“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总以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此书是研究王氏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有《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正脉全书》收有此书,另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寰宇访碑录校勘记

    十一卷。清刘声木撰。刘声木,字十技,安徽庐江人。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有些一石两见(标在两个地名下),有些在书中重出。李宗灏、罗振玉等人都有校勘记或刊误。刘氏此书,出于两家之后,故立说亦较

  • 周易注疏剩本

    一卷。清黄以周撰。此书为未完之作,仅注疏乾、坤、顿三卦,乾坤不录《文言》。观点与《周易故训订上经》同。其注用《子夏传》、马融、郑玄、荀爽、宋衷、虞翻、九家、黄颖、干宝、蜀才、卢氏诸家易说,如有隐略异同

  • 春秋比

    二卷。清郝懿行(详见《易说》)撰。该书撰成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刺取《春秋》前后经文,分别部居。他以方苞《春秋比事》一书便于省记,删其繁复,订正舛误,以经证经,借以发挥经义。该书有清道光七年赵

  • 曲韵骊珠

    一卷。又称《韵学骊珠》。清沈乘麟撰。沈氏字苑宾,娄湄人。他的外甥郁仲鸣将此书介绍于周少霞。周氏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此书作的序云:“而其中分十九韵为二十一,定入声为八韵,此其识之最大者。”其韵

  • 孝经大学合读

    一卷。清胡清瑞撰。胡清瑞字辑五,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以进士官河间知府。胡清瑞早年学从陆王入门,晚年酷爱汉学家言而力排程朱之说。胡氏认为,四子书都受宋人所毁,而《大学》受毁尤为严重。斥责二程、朱熹名为

  • 杨文靖年谱

    二卷。清张夏撰。张夏字秋韶,号菰川,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师事马世奇,后入东林书院,受业于高世泰。长期隐居菰川,终身不仕。推崇程朱理学,平生著述甚多,除本书外,尚有《洛闽源流录》、《锡山

  •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1180——1251)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

  • 颐志斋文钞

    一卷。《诗钞》一卷。清丁晏(约1835前后在世)撰。丁晏,字俭卿,江苏山阳人。生卒年未详。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考证经史,著述甚富。惟诗文集虽经编定而未梓行。罗振玉于其后人处得见写本。

  • 论语卫氏集注

    一卷。晋卫瓘(220-291)撰。马国翰辑为一卷。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书法家。官至太保。《隋书·经籍志》集注论语六卷,晋八卷为卫瓘所注。梁有《论语补缺》二卷,为宋明帝补卫瓘缺,已亡佚

  • 读礼通考

    一百二十卷。清徐乾学(1631-1694)撰。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顾炎武之外甥。康熙庚戌中进士第二,官至刑部尚书。《乾学传》记载他以藏书闻名于当代,而当时通经学之士,如阎若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