劻仪纠缪集
三卷。清孔继汾撰。继汾,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孔氏序中称:“尝以阙里礼乐,自罹宋元兵燹之会,蔑弃无余。赖有三氏教授,道江张达善,详加考订,生徒始得有所循习。”而张氏之说,附会经传,增益繁文,多与礼经相违。有感于此,孔氏乃据诸家所定仪注,对张说一一加以更正。书凡三卷,卷一“祭仪”,卷二“祭品”,卷三“祭器”,对礼乐祭器之名,迎神送神之仪,一一洞究本原。有乾隆巳丑(1769)家刻本。
三卷。清孔继汾撰。继汾,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孔氏序中称:“尝以阙里礼乐,自罹宋元兵燹之会,蔑弃无余。赖有三氏教授,道江张达善,详加考订,生徒始得有所循习。”而张氏之说,附会经传,增益繁文,多与礼经相违。有感于此,孔氏乃据诸家所定仪注,对张说一一加以更正。书凡三卷,卷一“祭仪”,卷二“祭品”,卷三“祭器”,对礼乐祭器之名,迎神送神之仪,一一洞究本原。有乾隆巳丑(1769)家刻本。
二十卷。清沈德潜(详见《古诗源》)选编。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要著作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清别裁集》等。此集
十二卷。清徐锡禧撰。锡禧,奉新(今江西奉新)人。该书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加以综合,进行折衷,删除繁文,力求简明。有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二卷。近人曾广源撰。广源字浩然,湖北江陵人,曾在中国大学等学校任教,编有《等韵研究》讲义,著有《反切释例》、《戴东原转语补释》等。是编上卷为切音十例、声母分等表释、切韵分等释读、声母类位呼等及切语常用
十五卷,闰一卷。清胡世安撰。胡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四川井研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任少詹事。入清朝以后,官至大学士。该书专主阐明图学,汇萃诸家之图而各为之说。虽然也涉及辞变象占,但总的倾向
清吴敬梓(1701-1754)撰。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称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父辈也多进士、举人。父亲吴霖起,为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
十二卷。宋王寀(生卒年不详)辑。王案,字辅道,敷阳(今江西德安)人。此帖成于宋大观三年(1110),卷前有《目录》一卷,卷后有作者自跋。其正文共十二卷,第一卷收夏、商、周三代金石文字;第二卷为秦、汉以
四卷。近代邵灉祥(其生平未详)撰。灉祥为广东电白人。是编专考《说文》中的新附诸字。据钮树玉《说文新附考》《续考》、钱大昭《说文新补新附考证》、毛际盛《说文新附通谊》、郑珍《说文新附考》,参以惠栋《读说
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1314-1355)撰。脱脱,元代大臣,字大用。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次年任丞相,恢复科举,治黄河,主修宋、辽、金三史。《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是
六十卷。明周珽编。周珽字无瑕,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初,其曾祖敬,辑《唐诗选脉》一书,刊未竟而毁。珽辑缀残稿,续成是编。其持论以高棅“品汇”、李攀龙“诗删”为宗。体例仿效《唐诗品汇》,按体编排。先五
二十八种,八十二卷 清钱熙祚(详见《守山阁丛书》)编。钱熙祚得张海鹏汇钞残本有二种:一种为《墨海金壶》,一种为《借月山房》。后将两种仿鲍延博《知不足斋丛书》体例,校刊付印。取《抱朴子》语,改《借日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