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说

六书说

①一卷。清江声(1721-1799)撰。江声字鳣涛,改字叔沄,号艮庭,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宗汉儒经说,精小学,善考据,主要著作有《尚书集注音疏》、《六书说》、《释名疏证》、《论语俟质》、《经史子字准绳》等。此说全文不足两千字,摘要如下:“象形,会意、谐声三者是其正,指事、转注、假借三者是其贰。指事统于形,转注统于意,假借统于声。盖依形而制字为象形,因字而生形为指事。如‘日’象其币,‘月’象其缺,由此推之,凡山水鱼鸟等实有其形而字象之者,胥视此矣。若‘上’‘下’本无定形,置‘一’以为准,侸于其上则为‘上’,缀于其下则为‘下’。由此推之,‘日’在‘茻’中为‘莫’,‘王’在‘门’中为‘闰’,凡视之可识、察之见意者皆是也,此指事统于形也。盖合两字三字以成一谊者为会意,取一意以概数字为转注。‘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推‘十’合‘一’为‘士’,‘黍’可为酒‘禾’‘入’‘水’,‘比类合谊,以见指撝’,言会合其意也。转注则由是而转焉,如‘挹彼注兹’之‘注’,即如‘考’、‘老’之字,‘老’属会意也,人老则髦须变白,故‘老’从‘人’、‘毛’、‘匕’,此亦合三字为谊者也。立‘老’字以为部首,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从‘老’省。‘考’字之外,如‘耆’、‘耋’、‘壽’、‘耇’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转注之说也,此转注统于意也。盖谐声者定厥所从,而后配以声,声在字后者也。假借则取彼成文而即仍其声,声在字先者也。……‘以事为名’即转注之‘同意相受’,以配合之字为声,所谓‘取譬相成’也。凡一字而兼两谊三谊者,除本谊之外,皆假借也。”其说转注主义转,为前人所未发,清钱坫谓“转注之说古无定解,得此足以破的。”其说指事,举“莫”“闰”为例,则与会意混而不分,不可信从。总的看来,江氏说六书,虽未必尽合许慎之旨,尚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资参考。江氏撰成此文即手篆勒石,顾广圻尝以拓本重墨于版,今有清代《小学类编》本,《求实斋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即《益雅堂丛书》)本,《琳琅秘室丛书》本,近代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的《丛成集成初编》本。② 一卷。清廖登廷(生卒年不详)撰。登廷,四川井研人,光绪间廪生。此编论六书极力维护许说,批驳段说。如论象形,谓“‘八’、‘夭’等字之谓象形,许有明文,力辨段氏以实为象形、虚为指事之误。论指事,谓如指画之指,当为记识之意。‘一’为形,指其上则为‘⊥’,指其下则为‘丅’,‘丨’‘丨’即手画之痕迹,即所谓指。指事似合体象形,但合体象形合二字为一字,义与原字异,此则具从原字生义,是其异。又似会意,但所指一二画不成字,会意则两字皆成字者。段氏未明于此,故其说多诬。”言及会意形声,亦极论段氏以所立十七部绳许书之字,遇有不合或删声或补声之误。论转注乃谓“如木部以‘木’为‘建类一首,而凡木属皆依序林列,故谓之‘同意相受’。如病流注,始只一处,后转相传染,流注周身,皆原一注。”这是与江声之说相同的。言及假借,谓“应分‘依声’、‘托事’为二类”,又别为四源十二例,不仅误解许说,而且妄作臆断,不足取。是书光绪间有刊本。

猜你喜欢

  • 隆德堂诗文稿

    二卷。明魏纯粹(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魏纯粹,字仲乾,河北柏乡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隆德堂诗文稿》。是稿诗、文各一卷,多为其官永城知县时所作。末附其为御

  • 学庸述易

    一卷。清华承彦著述。华承彦字屏周,直隶天津人。是书首有蒋兰畲序,称承彦学《易》近二十年,晚才求之《大学》、《中庸》,悟其节次,上同于《易》,节节疏解而证明,视以李光地等以大易说《中庸》者有别。次则自署

  • 外切密率

    四卷。清戴煦(详见《对数简法》)撰。在戴煦之前割圆八线的研究,杜德美仅求弦矢,徐有壬有切线弧背互求二术,而于割线尚未齐全。戴将此意告项名达,并着手推演,对正余切、正余割四个函数展开式进行研究。项死后,

  • 诗小学

    三十卷,补一卷。清吴树声撰。吴树声(1819-1873)字鼎堂,一字筱亭,保山(今云南省保山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山东肥城知县。工书,墨迹纯厚。嗜金石文字,著《鼎堂金石录》。长于声

  • 海棠

    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戏瑕

    三卷。明钱希言(详见《剑》条)撰。钱希言在书首自序中说:“松枢十九山中有《戏锻》一书,戏瑕者何?刘勰尝云尹敏戏其深瑕,犹之唐人著刊误辨疑也。倘亦攻玉以石意乎?在昔郑康成不识车渠,蔡中郎不识反舌,崔融不

  • 嘉隆疏抄

    二十卷。张卤编。张卤,明朝仪征(今江苏仪征)人,字召和、号浒东。嘉靖乙未(1535)进士,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合入拜大理卿、寻出为南京太常卿,以忤张居正致仕,有《嘉隆疏抄》、《张浒东集》。《嘉隆

  • 国朝诗抄小传

    二卷。清郑方坤(生卒年不详)撰。方坤字则厚,一字荔乡,福建闽县人,徙居建安。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由知县官至山东兖州府知府。博学有才藻,好网罗文献。该书自吴伟业、曹溶至郑燮、江浩然及其族子三才、

  • 晁采馆清课

    二卷。明费元禄(生卒年不详)撰。费元禄字学卿,一字无学,铅山(今山西省铝山县东南)人。元禄有文采,工诗文,作诗落笔数千言。尤爱慕贤士,寄兴山林。疏于人事应酬,对于衣履容仅不甚修饰,惟喜读书静坐。铅山之

  • 深秀亭近草

    五卷。清潘钟麟(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潘钟麟,字层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本编皆七言律诗,前四卷为乞酒之作,分别投赠给二百六十五人;后一卷为寄怀之作,分别投赠给三十人,以大学士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