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交友论

交友论

一名《友论》,一卷。明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利玛窦游南昌,与建安王论友道,因著此书以献。书首有陈继儒作的小序,序中说:“伸者为神,屈者为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者,庄事者也。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伸于朋友,如春行花内,风雷行元气内,四伦非朋友不能弥缝。不意西海人利先生乃见此。利先生精于天地人三才图,其学惟事天主为教,凡震旦浮屠老子之学,勿道也。夫天孰能舍人哉。人则朋友其最耦也。檇李朱铭常,于交道有古人风。刻此书,真可补朱穆、刘孝标之未备。吾曹宜各置一通于座隅,以告世之乌合之交者。”朱廷策(铭常)在题词中说:“盖自陈雷蔑闻,而公叔绝交,始有激论。以予所睹利山人集,友之益大哉。胡言绝也。班荆倾盖,结带之欢,讵惟是昔人有之;管鲍庆廉,迄于今日,此谊故多烈云。少陵诗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殆即伐木干糇之刺,用以示诫则可,倘执五交三衅而概谓四道,终不可几于世也。当不其然。”利玛窦也在书引中说:“……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遗教,卜室岭表,星霜亦屡易矣。今年春时,度岭浮江,抵于金陵,观上国之光,沾沾自喜,以为庶几不负此游也。远览未周,返棹至豫章,停舟南浦,纵目西山,玩奇挹秀,计此地为至人渊薮也。低回留之不能去,遂舍舟就舍,因而赴见建安王。荷不鄙,许之以长揖,宾序设醴欢甚。王乃移席握手而言曰:‘凡有德行之君子,辱临吾地,未尝不请而友且敬之。大西邦为道义之邦,愿闻其论友道何如。’窦退而从述曩少所闻,辑成友道一帙,敬陈于左。”此书止一卷,篇帙较短,仅三千余字。多为利害而言,醇驳参半。如云友者过誉之害,大于仇者过訾之害,颇为中理。又如多有密友,便无密友,是为洞悉物情之见。至于视其人之友如林,则知其德之盛;视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德之薄。此意是导天下之人以多交、滥交友为示己之盛德,未免过当。王肯堂在《郁冈斋笔尘》中说:“利君遗余《交友论》一编,有味哉其言之也。使其素熟于中土语言文字,当不止是。乃稍删润著于篇。”由此可知,此书曾经过王肯堂所点窜。此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同时也收入《天学初函·理编》之中。

猜你喜欢

  • 孙平叔年谱

    一卷。清孙慧惇、孙慧翼编。二人俱谱主之子。谱主孙尔准(1770-1832),字莱甫,号平叔,江苏无锡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编修,福建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皖、粤、闽等省巡抚,

  • 晚间篇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本书摘录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五子及清代孙奇逢、魏裔介、成性等人的学说,其宗旨在于抑制程朱学派,推崇陆王学派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说。书后

  • 蓝涧集

    六卷。明蓝智撰。蓝智,字明之,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蓝智为蓝仁之弟,元末弃去科举,与其兄共师杜本,倡和为诗。洪武十年(1377)以荐受广西按察司佥事,颇有廉声。后卸职归里,著有《蓝涧集》六卷

  • 天远楼集

    二十七卷。明徐显卿(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徐显卿,字公望,号检庵,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天远楼集》。是集为其嗣子徐元淓所编。凡二十七卷。

  • 四书录疑

    三十九卷。清陈绰撰。陈绰详《周易录疑》条。此书成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前后费时数十年。该书共有《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八卷。书中对每章摘句而解,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三十二卷。辑佚书,清孙堂辑。孙堂字步升,浙江平湖人,嘉庆六年(1801年)科举人。书中辑佚汉魏以来注《易》诸家,即自汉子夏《易传》到南齐刘瓛《周易义疏》凡二十一家。每家均有“序言”,述及作者生平事迹及

  • 钤山堂集

    三十五卷。明严嵩(1480-1565)撰。嵩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今江西分宜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嘉靖时累官太子太师,居首辅。曾著有《钤山堂集》共三十五卷,嵩为相臭名昭著,不为

  • 沟洫疆理小记

    一卷。清程瑶田(1725-1814)撰。瑶田本名易,字瑶田,后字易畴,以字行。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乾隆庚寅(1770)恩科举人,官太仓州学正,六十四岁时选嘉定县教谕,旋告归。师从江永,精于经学,

  • 明珠玉

    八卷。明王谔编。王谔字秉忠,江苏江阴人。生卒不详。是书成于成化十年(1474)。选明一代之诗,自刘基以下凡数百家,而所录只七言律诗一体。盖用《唐诗鼓吹》例。《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 释草小记

    一卷。清程瑶田撰。程氏生平见“果蠃转语记”。是书专释草名,全书十四篇文章。每释一种草本植物,必据《尔雅》、《说文》、《本草纲目》、《群芳谱》等书,考辨异名,分析异同,探究源流,论定是非。所言尚颇取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