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御前会议和清室对外宣战

御前会议和清室对外宣战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西摩率联军进犯北京,各国军舰逼近大沽口。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吵不休,慈禧太后倾向主战,于6月16日至19日(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连续四次召开有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参加的御前会议,决定对策。在16日第一次御前会议上,以载漪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许景澄等为首的主和派,围绕对八国联军的“战”与“和”、对义和团的“剿”与“抚”问题激烈交锋。主和派以“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主和反战,对义和团力主镇压以求得列强谅解。载漪等提出不宣战会丧失人心,依靠义和团“法术”和董福祥甘军即能报仇雪耻。光绪皇帝站在主和派一边,力言“断无同时开衅各国之理”。慈禧太后主张“以顺民心为最重要”,会议以主和派取得优势而结束。会后两派积极活动。载漪伪造列强要慈禧太后“归政照会”。慈禧太后于次日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主和派重申“剿团和洋”主张,认为用“乱民”宣战会自取灭亡。光绪皇帝说义和团是乌合之众,不能代表中国民心。载漪与立山争辩团民法术灵验与否,互以对方“当夷”为词,词色激烈。主战官僚二十余人痛哭会奏,支持载漪的主张。慈禧太后公布了“归政照会”,决心一战,会后一面命徐用仪、立山、联沅前往使馆请求各国公使劝阻联军入侵, “如华欲开衅,可即下旗回 ”;一面令荣禄备战,通令各省督抚派兵勤王。是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电奏,反对宣战, 力主“剿灭”团民。主和派得到封疆大吏支持而活跃起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会上主战派“请攻使馆”、“慑使臣”以期“使馆朝夷,皇位夕易”的建议得到慈禧太后的同意。主和派王文韶、联沅等群起反对抚团剿洋,遭到慈禧太后怒骂斥责。载澜以“通夷”请杀联沅以退联军,主和派反唇相讥,气氛紧张。但主和者人数众多,慈禧太后在会后仍令王文韶、立山等前往使馆要各公使劝阻联军进犯京城。19日(二十三日)大沽炮台失陷消息传来,清室震动,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归政失权的恐惧,使慈禧太后坚定了宣战决心。光绪皇帝和主和官员痛哭披陈均无法挽回。宣战终成定局。是日照会各国公使,限二十四小时离京赴津,由清军护送。次日,慈禧太后随即谕令各省督抚备战, “共挽危局”。下午即下令攻打使馆。6月21日(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颁布了宣战上谕,同时颁旨招抚义和团, “借御外侮”。

猜你喜欢

  •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为镇压维新运动而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是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政变”。维新派与帝党结合,把维新运动推向高潮,顽固派对此极端惊恐和仇视,迅速地聚

  • 内侍省

    官署名。春秋时有寺人,战国时有宦者令,秦置将行,西汉改称长秋。其官署称长秋寺,主管宫中事宜,宣达帝后旨意,多由宦者充任。东汉以降,长秋之职益重,掌顾问、拾遗、应对及诸宫闱,成为皇帝近侍。隋文帝置内侍省

  • 中俄密约

    即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1896年4月(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到达彼得堡,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沙俄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词,诱迫李鸿章于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与俄国财政大

  • 俄国撤兵条约

    见“交收东三省条约”。

  • 农家

    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张“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其代表人物为许行。据《孟子·滕文公上》载,许行是一位研究传说中神农氏学说的学者,楚国人,有门

  • 永宁寺碑

    明初在奴儿干都司修建的寺碑。永乐年间,太监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司地方时,在治所特林修建了永宁寺。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在寺旁立了石碑。上刻《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

  • 号军起义

    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白莲教的支派灯花教组织的农民起义,故又名“教军起义”。各号军用不同颜色的头巾、号褂和旗帜,分别自称黄号、白号或红号,其中以白号为主。号军以贵州东北部为根据地,主要活动在铜仁、石阡、思南

  • 月氏西迁

    月氏,古民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间,逐水草随畜迁移, 善骑射,兵达十万人。汉文帝时,冒顿单于攻破月氏,后月氏王又为匈奴老上单于所杀,因而被迫西迁,击走塞人,占有今伊犁河地区。后遭乌孙

  • 多伦会盟

    为准备彻底解决噶尔丹叛乱和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特别是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政府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五月,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多伦会盟”。康熙帝答应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同意在喀尔喀蒙古三部

  • 湘军

    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地主武装。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诏令各省举办团练,镇压革命。1853年(咸丰三年)帮办湖南团练的在籍侍郎曾国藩以其父曾麟书总领之湘乡练勇为基础,参酌戚继光军队编伍之法,订营哨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