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周游列国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曾带着车子数十乘,学生数百人,游说于列国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凭孟子的名声,所到国家,国君们都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他的议论。孟子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诸国,向滕文公陈说过“为国”之道,和梁惠王展开过关于“义”与“利”的辩论。齐宣王嗣位,孟子从梁国第二次到了齐国,居齐国的客卿相之位。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伐燕,并其地。孟子劝齐宣王送回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和燕国的人士协商,择立一位燕王,然后从燕国撤兵。齐宣王不听。结果,齐军在燕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下,被迫撤走。因此,孟子于周赧王三年辞职,离开齐国,回到邹国。这时孟子已经年老,而且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不能实现,从此不再出游,而和“万章之徒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猜你喜欢

  • 新军

    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深感湘、淮军已不足恃,决定筹练新式军队。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派胡燏棻于天津小站募集五千人,分编为十营,以西法进行训练,称定武军,是为清政府编练新军

  • 鲧禹治水

    我国古代的治水传说。相传尧舜在位时,洪水为患,漫山遍野,民众忧苦。尧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征求治水人选,四岳举荐鲧。尧开始反对,后来答应让他试试。鲧采取堵塞的办法防止水患,结果治水九年,越治越糟,因此被舜

  • 丁未政潮

    清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事件。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夏间,清朝统治集团中因改革官制而激化的矛盾爆发。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联合新任邮传部尚书岑春煊首先发难,图谋推倒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与

  • 法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主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晚期郑国子产。《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郑人铸刑书”。这是子产担任郑国执政期间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

  • 翟义举兵反莽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鸩杀汉平帝后,秉掌汉政。居摄二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一作翟谊)与刘宇、刘璜等密谋,举兵反莽,立汉宗室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众达十

  • 新疆八卫所

    明代在新疆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元末新疆维族地区有许多封建地方政权并立。明朝建立后,他们的一些统治者要求和中央加强联系。洪武、永乐时,明朝在嘉峪关与哈密之间建立了哈密卫(今新疆哈密)、蒙古赤斤卫(今甘肃

  • 广学会

    英美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设立的编印宗教书刊的文化侵略机构。1887年(光绪十三年)山英美传教士创立于上海。会员有李提摩太、韦廉臣、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人。初名为国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中国海关总税务

  • 刘向校书

    西汉末年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整理国家藏书的故事。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成帝时为光禄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因国家藏书散亡,汉成帝使谒者

  • 拒俄义勇队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建立的抗俄组织。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沙俄拒绝按照《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从中国东北撤军,反而提出七项无理要求,企图置中国东北于沙俄殖民统治之下。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和

  • 江南叛乱

    隋平陈后,江南士族起兵反隋的武装叛乱。江南自东晋以降,士族地主始终居于统治地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平陈之后,隋王朝派往江南各地的官吏,大力推行隋文帝的改革措施,抑制了当地的士族势力。开皇十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