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唐征高丽

唐征高丽

唐初,朝鲜半岛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三国均李使与唐来往。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之后,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以高丽联合百济攻新罗为借口,遣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劲旅四万,战船五百艘,从莱州渡海击平壤;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等步骑六万直趋辽东;太宗亲率六军,至前线督战。唐军连拔十城,多次获胜,但由于高丽顽强抵抗,不能最终成功。至贞观十九年九月深秋,太宗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无功而还。太宗晚年,仍想再征高丽,但未能如愿。高宗李治继位后,继续作再征高丽的准备。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征伐高丽。此次,高宗吸取隋炀帝、唐太宗伐高丽的教训,认识到悬军深入,军队虽多但饷运匮乏,终不能胜。故此次先征百济。该年夏,灭百济,分其地置五都督府,并在百济故地屯田积粮,以经略高丽。造成前后夹攻高丽的局面。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趁高丽内乱之机,派李世勣率郭待封、薛仁贵等二万人攻入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攻克平壤。唐在此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平壤。迁高丽三万八千余人于内地,高丽灭亡。后安东都护府回迁,高丽、百济故地尽归新罗。

猜你喜欢

  • 陈桥兵变

    又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代周建宋事件。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 后周殿前都虞侯、归德军(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掌禁军统帅大权。旋以世宗柴荣病死,子宗训年幼继位, “主少国疑”,

  • 洛口之战

    梁朝和北魏间的战争。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乘北魏政治衰乱之机,举兵北伐,收复淮南。其弟肖宏为北讨都督,率军北上。次年,肖宏率主力进屯洛口(今安徽怀远洛口)。北魏派中山王元英、大将邢峦率军反击

  • 南朝

    时代名。从公元420年刘裕建宋,到公元589年陈朝灭亡,我国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 嘉祐建储

    北宋仁宗三子早夭,无嗣。自至和(公元1054年—1056年)中又多病,朝廷上下愈为不安,群臣遂请早建皇储。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仁宗不得已,以真宗之弟商王元份之孙汝南郡王(后追封为濮安懿王)允让子

  • 苏报案

    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苏报》为湘人陈范在上海所办,因受当时爱国学潮推动逐渐倾向革命,成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革命言论的园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夏,聘章士钊任主笔,发表了推荐邹容所著《革命军》和

  • 三藩之乱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动的叛乱。康熙帝亲政后,为巩固统一,下令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首先在云南叛乱。叛军攻占湖南常德、衡州(今衡

  • 阴山之战

    唐灭东突厥的一次决定性战役。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日盛。贞观年间,随着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积极防御战略。当时,东突厥内部矛盾激化,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铁勒诸部相率起义于大漠之北,

  • 夏(明玉珍)

    元末农民战争中明玉珍建立的政权。明玉珍,随州(今属湖北)人,家世务农。徐寿辉起义后,明玉珍集乡丁千余屯青山。后归附徐寿辉,受封元帅,守沔阳。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春奉命率斗船五十,集粮川、陕间。

  • 都江堰

    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秦昭王(一说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经验,征发民众,在今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主持修筑了水利工程,即后来有名的都江堰。他们用竹笼装上卵石,在岷江中间筑起分水堤埂,把岷江

  • 武举

    科举制中的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春正月,初设武举。武举以七等阅其人;一为射长垛,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入选,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为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