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石勒

石勒

【生卒】:274-333

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人。雄壮健武,善骑射。初被司马腾掠卖山东为奴,后随马牧帅汲桑起兵反晋,兵败投奔刘渊。转战于河北,得到张宾等人的辅佐,注意吸收和联合汉人士族和地方豪强,力量不断壮大,兼并王弥王浚刘琨等,并于苦县消灭王衍所率领的西晋主力十数万。晋元帝大兴二年(319),称赵王,都襄国,史称后赵。采取胡汉分治,设立学校,劝课农桑,中原渐趋宁静。不识字,每于戎马之闲,请人读史。成帝咸和四年(329),出兵灭前赵,统一北中国。咸和五年称帝。咸和八年死,谥明皇帝,庙号高祖。(,参见《魏书》)


【生卒】:274—333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字世,上党武乡人。羯族。初名,小字匐勒。祖及父均为部族小帅。年少时行贩洛阳,为人耕作;及长雄健有胆识,勇武好骑射。为并州刺史掠卖至山东为奴。与牧马帅汲桑聚众反晋,始以石为姓。起事失败,投前赵刘渊为大将。渊卒,刘聪立,授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转战冀、并、幽地区,屡败晋将,兼并其所部,渐成势力。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据襄国自称赵王,建立政权,是为后赵。创建初重用汉族士人张宾。太和二年(晋成帝咸和四年)俘刘曜,灭前赵,占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为十六国中最强盛之国。建平四年卒。在位十五年。


【生卒】:274—333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字世,上党武乡人。羯族。初名,小字匐勒。祖及父均为部族小帅。年少时行贩洛阳,为人耕作;及长雄健有胆识,勇武好骑射。为并州刺史掠卖至山东为奴。与牧马帅汲桑聚众反晋,始以石为姓。起事失败,投前赵刘渊为大将。渊卒,刘聪立,授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转战冀、并、幽地区,屡败晋将,兼并其所部,渐成势力。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据襄国自称赵王,建立政权,是为后赵。创建初重用汉族士人张宾。太和二年(晋成帝咸和四年)俘刘曜,灭前赵,占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为十六国中最强盛之国。建平四年卒。在位十五年。


【生卒】:274—333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字世,上党武乡人。羯族。初名,小字匐勒。祖及父均为部族小帅。年少时行贩洛阳,为人耕作;及长雄健有胆识,勇武好骑射。为并州刺史掠卖至山东为奴。与牧马帅汲桑聚众反晋,始以石为姓。起事失败,投前赵刘渊为大将。渊卒,刘聪立,授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转战冀、并、幽地区,屡败晋将,兼并其所部,渐成势力。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据襄国自称赵王,建立政权,是为后赵。创建初重用汉族士人张宾。太和二年(晋成帝咸和四年)俘刘曜,灭前赵,占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为十六国中最强盛之国。建平四年卒。在位十五年。


猜你喜欢

  • 秦松龄

    【生卒】:1637—1714【介绍】:清江南无锡人,字汉石,又字次椒,号留仙,又号对岩,晚号苍岘山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检讨,以事罢官。康熙间举鸿博,官谕德,不久又罢。家有寄畅园,在惠山之麓,常读书其

  • 项橐

    【介绍】:春秋时人。相传年七岁而为孔子师。

  • 怯烈氏

    拜住之母。二十二岁守寡。对拜住要求很严,使其深自克责。后封为东平王夫人。

  • 穆绍

    【生卒】:480—531字永业,亮子。九岁为员外郎,十一岁娶琅邪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绍无大才干,稳重慎言行。宣武帝时,袭爵,历任显职。明帝时,元叉权重,绍待以常礼。参预黜元叉,加特进。尔朱荣入洛,绍见

  • 王纶

    【介绍】:清江苏宝山人,字子音。善画山水人物,以工细见称。

  • 孙奇逢

    【生卒】:1585—1675【介绍】:明末清初直隶容城人,字启泰,号钟元。万历二十九年举人。与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为友。天启间,东林党狱起,奇逢密请督师孙承宗清君侧,不听;光斗等死,为之营葬,因与鹿

  • 李公茂

    【介绍】:宋人。李安忠子。承家学,工画花鸟走兽,然不及其父。

  • 骆腾凤

    【生卒】:1771——1842字鸣冈。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嘉庆举人。道光中选为知县,以母老不就职改充舒城县训导。后在乡里授徒,从者甚多。精于历算之学,曾从钟祥李潢学习。著有《开方释例》四卷,《游艺录

  • 张质

    【生卒】:944—1017【介绍】:宋博州高唐人,字守朴。太祖时隶兵房,为赵普、曹彬所知。供职枢密院达五十年,历任兵房副都承旨、枢密副都承旨、都承旨等,以精敏廉谨著称。真宗尝问五代至宋初军籍更易之制及

  • 任福

    【生卒】:981—1041【介绍】:宋开封人,字祐之。真宗咸平中补卫士。累知庆州兼环庆路副总管,有战功。仁宗康定二年,西夏谋攻渭州,奉陕西安抚副使韩琦命,率兵迎击,战于张家堡南。敌佯败,纵兵追至六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