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金上京遗址

金上京遗址

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原为女真完颜部发祥地。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后,为金都城。太宗天会(1123—1135)年间,始建城郭、宫殿。海陵王迁都燕京时下令焚毁。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复建。遗址由毗连的南北城组成,中间以腰垣为限,南城内有子城即皇城。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2城整个外围周长10873米。夯土版筑的城墙至今仍高达3至5米,颓垣基阔7至10米。城外垣现有马面89个,间距80至130米不等,南垣16个,西垣29个,北垣11个,东垣28个(其中有两处每处2个,有一处为3个),南北2城五个突出角亦有马面痕迹。北城东垣一段已毁,约3个马面已不存,故该城原有马面总数约为92个。南北2城现有城门痕迹9处,北垣1处,东垣、南垣、西垣、腰垣各2处。其中7处带瓮城遗址,1处已不明显,仅腰垣东侧一门确无瓮城。瓮城和马面如此繁密,是金代古城中比较典型的。城外周围及腰垣南侧均有护城河遗迹。皇城位于南城内偏西处,现尚存午门遗址。据实测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墙基宽6.4米。午门两侧现有土阜各1个,高约7米。应为东西二阙遗址。皇城内今存宫殿基址多处,其中有五处排列在午门后的中轴线上,高出地表近2米。其中第二处和第四处较大,可能为朝殿(敷德殿,宵衣殿,稽古殿)和凉殿(重明殿、五云楼)基址。前四重正殿址两侧有左右廊基址,各长约380米,宽约11米。皇城内宫殿基址今遍布筒瓦,内有粗布纹的各种型号的版瓦、方型精砖、云龙纹雕砖、条纹砖和长方型粗砖;兽面纹、花纹、龙纹灰瓦当及绿釉琉璃瓦、龙纹瓦当、龙纹勾滴、凤头等。城内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有铜印、铜镜、铜钱、铁制兵器和生活用具、陶瓷、碑刻、金银器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设金上京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保护该遗址。

猜你喜欢

  • 霍罕

    中亚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又作浩罕。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即今鸟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浩罕。18世纪初鸟兹别克人以此城为首都建立浩罕汗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霍罕伯克额尔德尼内附清朝。光绪二

  • 广宁大山

    见“医巫闾山”(1063页)。

  • 拉藏鲁贝

    见“拉藏汗”(1371页)。

  • 清朝通典

    又名《皇朝通典》。书名。清官修。1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五十一至五十二年(1786—1787)间成书。体例与《续通典》同,分为九典。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

  • 哈尼文

    我国哈尼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与自己的语言相适应的文字。50年代初,国家组织人力对哈尼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经国家民委批准后,于1

  • 申直

    见“母则黑儿普”(672页)。

  • 扎干和卓

    见“加罕和卓”(641页)。

  • 南诏图传

    即《南诏中兴画卷》,因该画由图画卷和文字卷两部分组成,故称。文字卷长达2500余字,是对画卷的注释和补充。详见“南诏中兴画卷”(1597页)。

  • 巴朗

    ①(?—1692)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喇布嘛塔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徙牧色楞格河。后携属众700余户附清,赐牧苏尼特界内乌纳齐。二十八年夏,

  • 文殊奴

    见“耶律隆绪”(1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