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

西突厥可汗。又作达度、地头。名玷厥。阿史那氏。※室点密可汗之子。原为突厥汗国西面可汗。早年随父征柔然、哒,立有战功。北周宣政元年(578),率兵攻肃州(今甘肃酒泉),因于阗、挹怛等反,后方动荡,退兵。时与沙钵略可汗摄图、阿波可汗大逻便、启民可汗染干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隋书·长孙晟传》)。开皇元年(581),隋朝为对付沙钵略,行离间之策,遣使元晖至其牙帐,赐以狼头纛。因兵强而位微,对沙钵略本不满,遂遣使至隋,并献方物,与隋结好。时值阿波可汗大逻便叛沙钵略来投,乃联合进攻沙钵略,使之腹背受敌,被迫称臣于隋。遂与阿波可汗称雄西域。十九年(599),自称步迦可汗。自恃势盛,先后与东突厥叶护可汗,都蓝可汗相征伐,并屡扰隋境,二十年四月,再次犯隋,为隋将史万岁、长孙晟所败。同年,铁勒等10余部起义,隋朝乘机联合东突厥启民可汗征讨,战争持续四年,仁寿三年(603)兵败,部众溃散,西奔吐谷浑,不知所终。

猜你喜欢

  • 述律哥图

    蒙古国开国功臣之一。又译失力哥、帖柳兀图、失儿古额秃。八邻部人。原为泰赤乌部塔儿忽台属民。宋嘉泰二年(1202),泰赤乌部兵败后,率子阿剌、纳牙阿投归铁木真(成吉思汗),以不忘故主,擒而又纵,深得铁木

  • 艾斯木汗法典

    见“艾斯木汗习惯法”(438页)。

  • 南诏四渎

    南诏封江河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封金沙江为一渎,祀在罗武部(今云南武定县);封澜沧江为一渎,祀在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封黑惠江(即漾备江,一说即备溪江,或说系打冲

  • 必兰阿鲁带

    金大臣。女真族。必兰氏。贞祐(1213—1217)初,累官宁化州刺史。二年,迁同知真定府事,权河北、大名宣抚副使。三年,以保全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功,遥授安武军节度使,改昭义军节度使,充宣抚副使。加授

  • 合剌合孙

    见“哈剌哈孙”(1640页)。

  • 河源郡

    郡名。隋大业四年(608),炀帝平吐谷浑。次年,以其地之曼头、赤水二城置。辖境相当今青海共和、兴海、同德、玛沁等县地。治赤水城(今兴海县东南)。隋末大乱,地复入吐谷浑。唐贞观十年(636),封吐谷浑王

  • 巴克什护军

    职名。清代※上三旗护军中设以稽查紫禁城内外门籍者。初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官员及各执事人、内监、厨役、工匠、内管领下服役人等,皆规定从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及应走之门出入,俱令将其姓名、所隶旗分、佐

  • 麻龙州

    元代旧州名。乌蛮蒙次次之裔普恐由东川迁至苗卧龙(棹罗能),其孙阿麻内附。名其城曰麻龙。元至元五年(1268),为建蒂所并。十二年(1275)隶会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户,属会川路。十七年(1280),改

  • 宝堂寺

    召庙名。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部。俗称西召,又名准格尔召。明天启二年(1622),从西藏请来两位喇嘛,始建。蒙古语称葛丹石达力布大尔展林寺。崇祯元年(1628),重修。立两块石碑。清代名为宝堂寺。

  • 山夷

    见“山寨夷”(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