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医

蒙医

蒙古医药学简称。中国医药学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不断总结医疗知识经验,吸收有关兄弟民族特别是汉藏两族医药学成果而逐渐形成的。早期蒙古人巫医不分,后经长期与疾病斗争,至12世纪或更早,已有自己的药剂与疗法。《史集》称蒙古人能用名为“合迪儿”的烈性药,又谓兀刺速惕、帖良吉、客失的迷诸部以熟悉蒙古疗法著闻。史载蒙古疗法多指外伤术疗(以炽热烙铁烙伤口)皮疗(杀牲畜立剥其皮裹患者病处)、及饮疗(饮马奶酒治病)。元朝设太医院司皇室医疗、设上都惠民司为平民施诊。太医院兼总全国医疗事业,中统二年(1261)受命遣副使往诸路设立医学,以医经文字考校生员,命辨验诸药性味真伪为常课。至元二十一年(1284)命翰林承旨撤里蛮等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终元之世,蒙汉医兼用,汉医医药理论、方剂为蒙古医学所大量吸收。明代,藏医随藏传佛教(喇嘛教)深入蒙古、吸收重点转向藏医。至清,则对汉藏医学成果兼收并蓄,终形成整然的蒙古族医学体系。理论上有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三根”(气、热、寒”,蒙古语:赫易、希日、巴达干)及其相互关系之说。治疗有“十法”(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疗法有饮食疗、炙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由于历史、居地环境及人皆勇武善战等原因,外伤与骨科病常见,外伤疗法与正骨法在蒙古医药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皆有其独到之处。蒙古族医学家亦辈出,有的还撰有医学著作传世,如萨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名医学著作尚有《四部医典》、《蒙医学》、《方海》、《甘露之泉》等。

猜你喜欢

  • 拓跋休

    ?—494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孙,景穆帝※拓跋晃子。皇兴二年(468),以皇叔封安定王,拜征南大将军、外都大官,以善断狱著称。孝文帝初,为征东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和龙镇将,抚防库莫奚

  • 捏剌

    见“涅剌部”(1933页)。

  • 约波

    藏语音译。此称吐蕃时已有。意“男仆”、“男佣人”。女仆、女佣人则称“约么”。在解放前西藏农奴制社会中,长年性佣人,多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不能自由离去。终身为仆者,称为“才约”,是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奴隶

  • 青海土人

    土族的史称。“土”非“土著”之意,系民族称呼,源于吐谷浑之“吐”。吐谷浑在唐朝中期以后被称为“退浑”、“吐浑”、“浑”,盖语急而然。《宋史》和《辽史》称作吐浑。“浑”蒙古语音译,意为人,故元时称为土人

  • 结什角

    ?—1169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五世孙,把羊族长世昌之子。南宋隆兴二年(1164),宋破洮州(今甘肃临潭),与母奔乔家族以避兵燹,被乔家族首领及木波、陇逋、庞拜、丙离四族耆老大僧共立为族长,号称王子

  • 李遵顼

    1163—1226西夏第八代皇帝。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子。年少力学,博通群书,工于隶篆。天庆十年(1203)三月,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袭封齐王,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皇建二年(121

  • 舞马

    指吐谷浑人训练的能随音乐起舞之马。似今马戏团中能表演杂技的马匹。常向宋、梁、西魏等政权进献。宋大明五年(461),吐谷浑王拾寅尝遣使献舞马于刘宋。唐玄宗时亦曾于宴会上表演舞马为娱。唐诗人李商隐《思贤顿

  • 共食牺牲团

    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一种社会组织。多以村落为单位,也有由若干村落组成。他们把结婚和离婚视为不净,把私通、盗窃、杀伤等违反禁忌的行为视作不祥,故婚家和犯罪者要将一定财物如珠裙、火枪等交给族人换取猪以作牺

  • 东号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东吾之子。东汉永元(公元89—104)初年,父死,袭首领位,将部落徙居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末年死,子麻奴立。

  • 迷儿军万户

    详见“止贡万户”(2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