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①旧时萨满祭具。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较盛行。铁制或铜制,呈圆锥形。分大小两种,大者系于萨满宽幅腰带上,小者执萨满手中。每逢※夕祭用大腰铃,※背灯礼用小腰铃。祭时,腰铃随萨满动作互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萨满所系腰铃或二三十个或四五十个不等,皆依家族地位和萨满等级而定。以多为尊。 ②满族乐器。铜制,或呈喇叭状或呈贝壳形,均系于宽腰带上,用于伴舞。舞者手攀于腰间,随舞蹈动作发出当当之声,美妙动听。参见“月祭”(374页)。
辽朝对部分熟女真人的称呼。熟女真随着人口繁衍,部分迁居辽东半岛,称南女直。分布于今辽宁省盖县、复县、金县等地。辽在其地设南女直国大王府,以其首领为大王管理其民。境内有南女直汤河兵马司统领军队。向辽纳贡
书名。明巡按御史李辅撰。6卷。他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全书分19篇,即图考志、沿革志、山川志、赋役志、边防志、兵政志、马政志、职官志、选举志、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博和哩卫,并说清代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博和哩河,黑龙江南又有博和哩山和博和哩噶珊。
亦称“狭隘民族主义”。是一种与大民族主义相对的,以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多民族国家内,地方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为:片面强调和夸大本民族的优点和特点
见“萧耨斤”(2000页)。
见“术不姑”(490页)。
921—1005宋代天文学家。号渔叟。西域鲁穆国(今小亚细亚地区)人。信奉伊斯兰教。精于历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来中国居汴(今开封),将鲁穆文字姓氏音译为汉字马依泽,遂以马为姓。因用周显德钦天
编年体史书名。因按明代纪年叙述清代世系,故名。孟森撰。16卷(凡2函16册,前编1卷,正编15卷)。采撷《朝鲜李朝实录》等书,增明史所削、清史所讳。将清肇祖猛哥帖木儿以前事迹列入前编,为不纪元之史实;
1040—1123宋代西藏佛学家、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藏族。本名“堆巴噶”,意译“闻喜”,又称米拉协贝多吉。生于西藏西部芒域贡塘地区娘昂杂,属觉色族。先祖为宁玛派信徒,父米拉慧幢以经商为业。7岁
见“拖雷”(13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