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祅教

祅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火祅教、拜火教、琐罗阿斯德教、玛兹达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波斯人琐罗阿斯德创立。后流行于波斯各地,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定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该教暂衰落。信徒多移居印度西海岸。奉《阿维斯陀》为圣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神,污浊、黑暗、破坏、死是恶神、主宰善端的神祇是阿胡拉·玛资达,恶神的最高主宰是安格拉·曼纽(希腊人称为“阿赫里曼”)。善与恶彼此间经常进行斗争。善神创造肥土沃壤,家禽家畜、土、水、火;恶神创造贫瘠荒漠,凶禽猛兽、毒蛇、害虫、疾病、死亡。世人应该弃“恶”就“善”,否则死后便要受阿胡拉·玛资达的审判,或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其警世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提倡拜天、拜火,其传入中国最早始于北魏。北魏、北齐、北周皇帝相继带头奉祀。西域焉耆、高昌、疏勒,于阗也先后皈教,隋唐时,长安、洛阳等地进一步流传,东、西两京都建有祅祠,并置萨宝以管理教徒,每岁定时祭奉。会昌五年(845),因武宗采纳道士赵归真建议,罢黜佛教。该教与景教、摩尼教也同时被敕命禁止。但镇江、汴梁等地至北宋末还有袄祠,高昌、于阗也流传至10世纪。

猜你喜欢

  • 皇太子惕隐司

    见“惕隐”(2104页)。

  • 骆越

    先秦两汉时中国南方古族名。亦称雒越、雒民、瓯骆、越骆、路人等。译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一说译自古壮语,有“鸟人”、 “羽人”或“峒人”之意,因图腾崇拜、冠饰或居住特点而得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

  • 孤稳斡鲁朵

    见“崇德宫”(2060页)。

  • 太祖王

    即“大祖大王”(95页)。

  • 蒲山国

    见“皮山国”(670页)。

  • 南诏日东王

    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被吐蕃册封之号,一说自称之号。见“异牟寻”(932页)。

  • 纳西语音译。含有“奴婢”之意。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土司)地区具有半奴隶、半农奴性质的等级。在云南宁蒗永宁、四川盐源左所等地,约占总户数的29.3%。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人户和※责卡等级下降而来。大部分

  • 新集慈孝记

    辑译自汉文的西夏文儒学著作。中兴府承旨番大学院学正曹道安集译。写本,蝴蝶装。页面19.5×13.5厘米,面8行,行22—25字。仅存下卷,计36面。分为婆媳、伯叔侄、姑侄女、兄弟、姐妹、夫妻、妯娌、舅

  • 祭鬼树

    旧时德昂族民间祭祀活动。流行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一带。每年过完泼水节后的第三天举行。在大、中寨四面出入道口,以木搭起栅栏,称“鬼门”,在其附近的一棵大树叫“鬼树”。祭时必须在夜间五更时分,由头人※“达岗”

  • 四月大会

    裕固族宗教节日。俗称过会。流行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地区。旧时夏历四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届时寺院僧人闭斋两天,闭斋期间,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须先漱口。开斋之日,人们聚集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