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牌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旧时土族聚会制订乡规民约的活动。流行于青海互肋、民和、大通等地。春播后,为保护庄稼和村民的公共利益,各村或数村联合于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民众集会,商议全年的有关事宜,制定乡规民约,并立牌书之,故名。后虽不用牌,但仍沿用此称谓。乡规内容为:禁止在田边地头及护坡上放牧;禁止打架斗殴;举丧不许号哭;青苗期不许化尸;众人应承担的公共开支等。乡规一经确定,村民必须严格遵守,违者视情节予以劝告、罚款、罚粮处分。由※特柔其(总管)监督执行。各项禁例待秋末※“谢捆”后解除。
见“鹰娑川”(2592页)。
春秋后期赤狄反晋起义首领。周定王十三至十四年(前594—前593),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先后被晋景公击灭,部众大部并入晋,成为农奴或军卒。因不堪晋国的奴役,不断进行反抗。周敬王二十四年(晋定
见“阁罗凤”(1727页)。
即“贝阔”(314页)。
见“根敦朱巴”(1812页)。
见“于越”(58页)。
书名。回族学者金吉堂著,分上下两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书。是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及回族史之较早的著作。卷上为中国回教史学,内分:“中国回教史上应解决之问题”、“中国回教史上应认识之各问题”及“中
渤海王国置。为中京显德府汤州辖县之一,县治故址今有人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板石顶子。辽灭渤海后废,其民被辽迁至今辽宁辽阳市西北。
朝鲜族传统娱乐游戏之一。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类似风筝。相传始于朝鲜三国时代。据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竹骨,糊纸,微以箕状。五色或箕斑”。其形“猫眼、鹊翎、鱼鳞、龙尾”,名目繁多。多为正月十五日游
见“耶律查哥”(1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