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简称成陵。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15公里。1227年7月,成吉思汗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病逝后,遵其遗嘱,归葬于不儿罕哈勒敦山(今蒙古国大肯特山)之起辇谷,由于秘葬,葬地无考。后人遂将其生前之斡耳朵(宫帐)置于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建“八白室”(即八座白色宫帐)以示祭奠,并以专门之队伍守护,其人遂以“斡耳朵”之名,称之为“鄂尔多斯”。明天顺年间,该部进驻河套地区,即今伊克昭盟。清顺治六年(1649),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额林沁以郡王爵任伊克昭盟盟长,为每年会盟之便,将八白室迁至伊金霍洛旗,(蒙古语意为“圣主的陵园”)。有清一代,该地区成为鄂尔多斯部六旗会盟之所,并年年祭祀成吉思汗,每年3月21日为春祭,5月15日为夏祭,9月12日为秋祭,10月3日为冬祭。后人遂称此地为成吉思汗陵。抗日战争时期,陵寝先后迁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湟中县塔尔寺安放。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组成迎接成陵代表团,将灵柩及遗物接回旧地,并拨巨款新建陵园。1956年落成。陵殿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是一座富有浓郁蒙古民族风格的宫殿,由3座相连的蒙古包式的大殿组成,主体中央纪念堂高20余米,下部为八角形,上出重檐,内安放成吉思汗雕像。两侧殿内墙壁上绘有歌颂其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后为四个黄缎罩的蒙古包,内供奉成吉思汗等人的灵柩等。今每年在此举行公祭,瞻仰成陵,并举行那达慕盛会。

猜你喜欢

  • 浑河部

    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因居浑河沿岸,故名。浑河源出长岭子纳鲁窝集,是纳鲁河西流入英额边门,会噶桑阿河为浑河。此即位于今辽宁省浑河与苏子河会流处以西地区。在抚顺关以东,英额河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资牧、猎

  • 闪病

    党项族风俗。病者不用医药,令迁于他室以避灾。

  • 桑植宣慰司

    元明清时土家族土司。元置,有上、下桑植宣慰司之分。明洪武七年(1374),合二司为一,仍旧称,授向思富为宣慰使。治所位于今湖南桑植县西北。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土司官民曾为御倭做出重要

  • 特母哥

    辽末将领。契丹族。天祚帝保大年间,任硬寨太保。三年(1123)四月,与诸皇子、皇妃被女真军围于青冢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奋力突出,救天祚帝次子雅里于难,赴云内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见天祚帝。时拥

  • 通检推排

    金代定期核查户口、物力,以调整赋的制度。通检,即《周礼》大司徒3年一大比,各登乡民众寡、物力多少,以辨物行征之制。大定四年(1164),以民户贫富变更,赋役不均,命泰州军节度使张弘信等13人,分行诸路

  • 元书

    书名。清曾廉撰。102卷。计本纪15卷,志10卷,列传77卷。作者志在补遗重修《元史》,但多袭魏源《元史新编》之例,史料搜集考订亦不出前人范围,仅参引《元朝秘史》、《续通鉴》、《辽史》、《金史》及元人

  • 雅鲁河卫

    见“也鲁河卫”(143页)。

  • 楚勒罕

    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族向清朝贡纳貂皮和互市的场所。亦作出尔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意为“盟会”。初设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城西北40里之因沁屯,乾隆六十年(1795),改在城中。清制:布特哈

  • 梭磨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嘉绒地区。“梭磨”,藏语“广大土地”之意。始祖原为杂谷土目。雍正元年(1723),以随军征战有功,赐长官司印。乾隆十五年(1750),改安抚司,三十六年(1771)

  • 乌得盖

    见“恰克拉”(1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