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克思八
即“八思巴”(25页)。
即“八思巴”(25页)。
见“耶律宗真”(1315页)。
社团名。1931年7月5日在西宁成立筹备会。马步芳任理事长,洛桑香趣等15人为理事。下设总务、组织、训练、编辑等股,分掌教育、训练、设计、教材、编译等事项。会址设于西宁小教场演武厅内。
我国佛学典籍译著大丛书的总称。现称中华大藏经。简称藏经。有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主要为汉文、藏文本两种。汉文大藏经为经部、律部、论部三藏,公元6世纪前期南梁时始行编译,隋代以前称一切经,
南北朝时东荆州地区诸民族的总称。以地名为族称。分布在今河南泌阳东南。北魏景明四年(503),族人樊素安举兵,称帝。正始元年(504),其弟樊秀安亦起事,后为左卫将军李崇等所平。其后裔大多与汉族融合。
傣语音译,意为“家族田”。系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残留的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时期的古老耕地制度,迄至解放初期部分傣族地区仍有所保留。传说是由同一个祖先的分支传递继承下来的,属村寨内各个家族集体占有,不
见“艾答卫”(437页)。
十六国时期鲜卑越质部首领。以部为氏,故称。率部驻屯于平襄(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东晋武帝太元十三年(388),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子越质诘归、弟子越质复半及部众5千余人被俘,势衰。
西域古城名。见《汉书·西域传》、《魏书·西域传》。《新唐书·地理志》作赤山城。汉代为乌孙国大昆弥(王)治所。汉宣帝时(公元前73—49年),曾遣长罗侯常惠率领三校军士屯田赤谷。南北朝时,乌孙西迁葱岭前
元代吐蕃纳塘寺高僧。旧译“释尊剑”。吐蕃山南人。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时与纳塘寺关系密切,曾邀其弟子格西嘉木样巴克什去内地,奉为上师。后用其弟子带回之御赐汉地纸、墨、笔等,编辑大藏经目录,
清代惩处八旗内逃亡者及失察官员、窝主等的法律。例定凡逃亡事出,该管人员须于法定日期内呈递“逃牌”,上书逃人姓名、年貌、旗籍、服色及逃亡日期、次数、有无携带军器等。超限或隐匿不报者,系官罚俸、降级,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