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夫余

夫余

东北古族名,亦为其所建政权名。一作夫馀。来源于中国北方古※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一说夫余乃“”之缓读。传说其始祖东明出自※橐离国,逃奔“至本地的夫余而王之”。其名最早见于《史记》、《汉书》,然作为部族集团为中原人所知当在战国末。有说《逸周书·王会篇》中“符娄”之“符”即其古名音译,“娄”即挹娄。李巡《尔雅·释地》注,“凫叟为九夷之五”。《字汇补》:“凫叟,东方国名,即夫余也”。约在秦汉之际建奴隶制国家。《后汉书》、《三国志》有传。盛时区域,《后汉书》等称“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约东至今张广才岭,北达小兴安岭以南呼嫩平原地区(一说至黑龙江流域,或说只到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南到辽宁开原县,西以今吉林省白城市至双辽县一线附近与鲜卑接。王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或说前期在此,后期迁至辽宁昌图县北四面城;或说前期在黑龙江阿城县地,后期迁到农安县;今考古界不少人认为前期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和西团山一带,后期迁到农安)。西汉时已与中原王朝有来往(一说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本归汉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公孙度雄据辽东,一度改属辽东郡,至迟到公孙氏灭亡,复归属玄菟郡。晋代由平州东夷校尉辖领。与汉朝关系密切,其王等频朝贡,汉王室常回赠玉璧、珪、瓒等物,带回后藏于府库作为传世珍宝。王死以汉所赠玉匣葬。汉时,挹娄为其役属,常与高句骊争战。汉末高句骊、鲜卑强盛,公孙度虑其处二强间,为示亲近及张其势,以宗女妻其王尉仇台。三国魏正始(240—249)中,幽州刺史毌丘俭征高句骊,其王简位居供军粮助战。晋太康六年(285),国为鲜卑慕容廆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晋武帝因下诏罢免救之不力的东夷校尉鲜于婴,以何龛代之。何派兵护送依虑子依罗返,复为国王。有户8万。以农业为主,产五谷,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出名马。地产赤玉、貂豽和大如酸枣的美珠。以栅作城,皆圆形。有宫室、仓库、牢狱。以弓箭、刀、矛为兵器,户各有铠仗。王以下以六畜名作官名,称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诸加以下有大使、大使者、使邑。其邑落(一作“道”)属诸加,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民户皆“豪民”的奴仆。有乱诸加自战。流行杀人殉葬,多者达百余人。法律严苛,杀人者死,“家人没为奴婢”。早期凡遇水旱灾害或五谷不熟,每归罪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其俗人死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兄死弟妻其嫂;有战事以牛蹄占吉凶;好歌吟,昼夜行路皆唱歌。三国时开始衰落,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为勿吉所逐,其王于太和十八年(494)携妻孥举国降高句骊。其民或入靺鞨,或为慕容鲜卑所掠,或亡高句骊,或归投汉族。

猜你喜欢

  • 刘禹锡集

    书名。唐刘禹锡(772—842)撰。30卷,外集10卷。禹锡字梦得。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北魏东雍州刺史刘亮七世孙,生于浙江嘉兴。精于古文,善五言诗。贞元(785—805)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之掌书

  • 昆憨

    傣语音译。指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各村社所设管理武装的人。被授与“先憨”或“鲊憨”等军职,平时在村社内负责训练青壮年、奉命捕人和维持治安,战时听候宣慰使和勐土司调遣参战,遇有大战才征调百

  • 桂林风土记

    书名。唐代广西地方志。3卷,今存1卷。唐莫休符撰。休符于唐光化年间(898—901)以俭校散骑侍为融州(今广西融水)刺史。内容记桂林山水及舜祠、双女冢、伏波庙、灵渠、牂牁水(即红水河一西江)等掌故及名

  • 邦迪拉

    村名。因其贴靠邦迪拉山麓,故名。藏语意为“鼓壶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鲍罗里河支流章玛河(一作“比长河”)谷。系德让宗与打陇宗的交通要冲。原属门巴族居住点。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为藏族、门巴族和

  •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

  • 北周世宗

    见“宇文毓”(899页)。

  • 领囡

    参见“滚很召”(2465页)。

  • 大家

    古代中原称有封地的家族为大家(见《左传》昭五年)。《三国志》等史书以此指:(1)高句骊族社会中的奴隶主(一说为地主)。《三国志·魏志·高句骊传》:“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

  • 七占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县境。宣德五年(1430),其族喇嘛僧人藏卜领占来朝,贡马及金银器皿、方物等。赐以钞、彩币表里及绢、胖袄等。自此,入朝贡使络绎不绝,载之史册者有弘治元年(1488

  • 德勒克

    ?—1794清朝蒙古王公。巴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十一世孙,多罗郡王※璘沁长子。尚和硕和婉公主,封和硕额驸。因体弱,未袭王爵,以公爵在内廷行走,又在清字经馆译办经卷。乾隆二十一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