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史兴语

史兴语

四川省部分地区自称“史兴”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河流域及其下游冲天河一带,与普米、纳西、彝族杂居。使用人口2千左右。内部较一致,无方言差别。以水洛乡的史兴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十分丰富,有52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前4套。擦音有8套,分清浊、清鼻音。有6个复辅音,都是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塞擦音构成。单元音有21个,分鼻化和非鼻化两套,只有1个卷舌元音。复元音有27个,分前响、后响和三合3类,以后响为主。后响复元音由i、 u、 y和主要元音构成,共23个,前响复元音由主要元音加i韵尾构成,共3个,三合复元音仅1个。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有:助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形态,但不大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情感词10类。在名词后加助词表示复数。量词较丰富,语法作用较大,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后3类第一人称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单数人称代词用元音屈折变化表示格,有主格、领格和宾格。动词有体、式、态、趋向等语法范畴。体有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经验5种,均用加后缀的方式表达。式有命令、祈求、疑问、否定4种,用加前后缀的方式表达。态分自动、使动、互动、用屈折、加后缀、重叠词根等方式表达。趋向有6种形式,均用加前缀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基本形容词多半采用叠音形式,带词头的形容词只重叠词根。形容词可带较丰富的藻饰词。结构助词有限制、受动、工具、处所、比较、从由等类,语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有:词汇以单音节或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为主。复合词构成的方式有并列、偏正、支配、表述等类。加词头、词尾构成的派生词不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其次是藏语,有少量纳西语、彝语、普米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阿资

    ?—1395明代云南越州土官。彝族。土知州龙海之子。洪武(1368—1398)中,继父为越州(治今云南曲靖市南越州镇)土知州。二十年(1387),与罗雄州(治今云南罗平县东北)营长发束等聚众反明,“率

  • 哈撒儿

    见“合撒儿”(835页)。

  • 李召固

    见“邵固”(1261页)。

  • 布此特衣

    即“勒俄特衣”(1987页)。

  • 处罗可汗

    ①(?—620)唐代东突厥可汗。又称叱罗可汗。阿史那氏。※始毕可汗之弟。原任俟利弗设,又作乙力设。武德二年(619),兄死,嗣立,依俗复纳隋义成公主为妻。以先人失国,赖隋以存,不忘隋恩,于三年二月,迎

  • 硕通

    清朝将领。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乾隆二十年(1755)附清。二十二年(1757),随清军征阿睦尔撤纳,以功获卓哩克图巴图鲁号,授二等侍卫。二十五年(1760),受命徙居伊犁,统辖自哈萨克、布鲁特(今柯

  • 大孩

    即“乌纥堤”(334页)。

  • 河口

    参见“雅江”(2195页)。

  • 高昌回鹘佛教遗址

    又称西寺、西大寺。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北距北庭故城1公里左右。1979年开始发掘。建筑范围呈长方形,南北长70.5米,东西宽43.8米。佛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

  • 毕约

    哈尼族他称。又作碧约、必约、白窝泥等。见于民国《新平县志》、《元江县志稿》。分布在云南省哀牢山西麓新平县和墨江县境内。参见“哈尼族”(16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