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农乐舞

农乐舞

朝鲜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古代辰国。每年在五月插秧和十月秋收之后举行。据《三国志》载,辰国“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奏节,有似铎舞”。今节日及丰收季节各地均举行。在锣、长鼓及唢呐的伴奏下,舞者手持小鼓,有的男子头戴“象帽”,帽上系一条或长或短的“象尾”(纸条)。舞至高潮,“象尾”将随着舞者不断甩动头部而绕头、身不停地旋转。全舞由慢转快,欢腾活跃,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庆丰收的欢乐心情。参加者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敲锣者头戴缀着穗的尖顶帽(即象毛)。舞手戴缀上长布条的帽子,乐手的鼓槌上缀着珠子。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长鼓、小鼓等打击乐器,小锣手是指挥。舞蹈一般由群舞、独舞和生活舞等构成。随着欢乐的气氛,舞场越来越大,在旁参观的也都相继加入跳舞行列。现已变成舞蹈节目,凡是喜庆日子或文艺演出均跳此舞,深受观众欢迎。

猜你喜欢

  • 敕连可汗

    即“吴提”(1072页)。

  • 续通典

    书名。清官修。150卷。另有凡例、总目。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四十九年(1784)最后成书。记唐后期至末近900年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典章制度。起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与杜佑《通典》记事

  • 鄃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武宗至大元年(1308),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又作拙忽难)驸马由高唐王进封。二年,阔里吉思子术安袭爵。

  • 称刺光祖

    ?—1221金大臣。幼名八狗,字仲礼。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平章政事移剌道之子。以荫补閤门祗候、调平晋令、卫州都巡河、内承奉押班,累转东上閤门使,兼典客署今。大安(1209—1211)中,改少府少监

  • 奢效忠

    明末四川永宁土官。彝族。任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宣抚使。初与水西诸土官境域相连,世戚亲厚无争。后以水西(今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宣慰使安国亨杀安信,信兄安智结效忠复仇,互相攻杀,延续20余年。经川、贵

  • 琥珀词

    亦作“琥珀槌”,即“火不思”(392页)。

  • 蒲速盌斡鲁朵

    见“长宁宫”(366页)。

  • 伏古敦可汗

    一作“伏名敦可汗”,即“豆仑”(982页)。

  • 阿史那苏尼失

    ?—634唐代东突厥汗族。阿史那氏。※启民可汗母弟。始毕可汗(608—619年在位)时,任沙钵罗设,有属众5万帐,游牧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颉利可汗(620—630年在位)时,立为小可汗。贞观

  • 科尔沁右翼后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东部。札萨克驻恩马图坡,会盟于哲里木盟。其地元时为辽王乃颜分地,明入于科尔沁。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部长奥巴率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36),封奥巴弟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