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文

佤文

我国佤族使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佤族除在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于传教目的的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没有通用的文字。人们长期使用实物或木刻记事、记数或传递信息。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它以云南省佤语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沧源县岩帅佤语为标准音。共26个字母,除0 [ɔ]、y []、x[×] 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不同外,其余2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一致。佤语有38个单辅音,16个复辅音,18个单元音。有的元音或辅音采用双字母表示。如在b [p]、d[t]、j []前加n (个别的加m)表示nb [b]、nd[d]、mg [g]、nj [d]等浊音;在m、n、ng、ny、l、r、y前加h表示送气音,如hv [vh]、hm [mh]、hn [nh]、hng [h]、hny [h]、hl [lh]、hr [rh]、hy [h]。在音节的第一个元音字母上加“-”符号表示松元音。方案中对书写规则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佤文出版物,均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从1959年至1987年共出版佤文读物约39万册。佤文于50年代末曾广泛用于农村扫盲。1980年恢复使用以来,逐步用于农村扫育和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 拓跋乞梅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唐代宗时期(762—779)任静边州都督府属下思乐州刺史。唐欲隔绝党项与吐蕃的联系,采郭子仪议,将党项诸部内迁,其部迁于庆州一带,陇山(六盘山)以东,称东山部。唐永泰元年(765)曾

  • 亦集乃

    又称亦即纳。城名。可能始建于西夏。西夏语“亦集”为“水”意,“乃”为“黑”意。即西夏黑水城,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哈拉浩特古城。元朝为亦集乃路治所,属甘肃行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迁甘肃新附军200人

  • 诺褐拔

    即“诺曷钵”(1954页)。

  • 高元固

    渤海族人。是少数见于史载的渤海人参加唐科举考试者之一。入唐应宾贡试路经福建时,特拜访晚唐著名诗人徐夤(福建莆田县人)。谓渤海人得徐《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诸赋,皆用金字写在屏障上。徐听后想

  • 明阿特旗

    见“明阿特部”(1406页)。

  • 忽鲁木石

    见“花剌子模”(999页)。

  • 米古巴

    珞巴族部落名。意为“下面的珞巴”。门巴人称之为“珞纳”,意为“黑珞巴”,藏族称其为“卡珞”。主要分波觉、嘎窝、雅西3个支系。波觉和嘎窝的祖先为两兄弟,来自波密。雅西支系的祖先原住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江波

  • 井渠

    参见“坎儿井”(960页)。

  • 芦笙调

    苗族芦笙曲调。传统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每种又分若干调。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鲜明。广西融水、云南昭通等地舞曲曲调最为丰富多采。代歌曲调婉转柔和,以黔东南地区曲调最多。

  • 番部国师

    僧官名。明清时封藏族地区一些管理若干支土民的僧人首领为国师,秩正五品。颁给诰命,赐予银印,3年一贡,依例世袭。清代有甘肃番部珍珠族国师,化族国师等名号。隶僧录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