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举哀图

举哀图

敦煌壁画名。又名《涅槃变画图》或《诸王举哀图》。在敦煌158号石窟内。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该图是描绘我国诸王(包括西域诸国王)为释迦牟尼涅槃而举哀的画图,画面突出了吐蕃赞普的形象,正反映了当时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现实。赞普与诸王及各施主、使节、侍从同一画面,均为立像,诸王皆盛装。赞普像与唐朝皇帝(王子?)像并列,为区别和突出他们的身份,其头部后面均画有佛光轮。而赞普像更突前,且在其头部左侧写有“bod btsanpo”藏文三字,意为“吐蕃赞普”,藏文系楷书,字周围画以匡线,此种藏文标记为突出入主敦煌的吐蕃赞普的又一例证。赞普头戴高毡帽,帽顶边缘呈曲齿形,靠近头部的帽沿处饰有近似五佛冠的装饰品,帽后有鸡冠形帽翅。赞普身穿彩团花丝绸长袍,左衽前有翻领长袖,双臂均在袖内,左右有二侍从簇拥,赞普双手搭在两个侍从手上,赞普体态丰满,与各族王臣并立于一释迦佛巨大卧像的脚前,卧像似为木雕而成。赞普满面悲伤,双目眼帘下垂,呈哭泣状,使人有痛不欲生之感,显示对佛祖涅槃的悲恋和虔诚,形象极逼真生动。其他各族王臣亦呈悲痛欲绝之状。该图既反映了吐蕃占领下的敦煌崇佛之盛,又再现了唐代吐蕃赞普的形象。

猜你喜欢

  • 寺洼文化

    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的一种。又因其遗物中有青铜器或测定年代为商末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近来考古学界又将其划入青铜时代文化的一种。以首先出土于甘肃临洮城南约20公里的寺洼山而得名。遗址堆积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

  • 叠溪唐代石刻造像

    在今四川茂县城北40公里处岷江东岸较场乡(原名叠溪)。该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巨石孤峰名点将台。峰上有唐贞观四年(630)所刻摩崖造像22龛,计石刻佛像78尊,主要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观音菩萨以其胁侍像。

  • 吴者泥

    ?—1414明永乐年间苗民暴动首领。湖南保靖县筆子坪人。苗族。永乐十二年(1414),与苗金龙率苗民暴动,自称苗王。贵州答意、治古(皆在今松桃县境内)等地苗民,在其子吴担竹、吴亚麻联络下,纷起响应,共

  • 石三保

    1746—1796清乾隆嘉庆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湖南永绥(今花垣)黄瓜寨人。苗族。原为寨老。家贫。靠烧炭、打猎为生。习武功,善用刀矛枪弩,性情刚毅勇猛,以善猎著称。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与贵州※石

  • 锡伯渠

    清代新疆水利设施名。又称察布查尔大渠。嘉庆七年(1802),锡伯营总管图默特在伊犁将军松筠的支持下,于察布查尔山口开山凿渠。历时7年,修成一条深1丈,宽1.2丈,长200余里的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耕地

  • 阿巴哈纳尔部

    蒙古部名。又译阿霸哈纳尔、阿巴哈那尔。成吉思汗弟布格博勒格图(别里古台)十八世孙诺密特默克图始称所部之名。初称阿噜蒙古,依附喀尔喀蒙古车臣汗硕垒,游牧于克鲁伦河流域,后移牧漠南。康熙五年(1666),

  • 东部高车

    漠北高车之一部。游牧于巳尼陂(今贝加尔湖)一带。北魏神䴥二年(429),为太武帝拓跋焘遣军击败,连同其他部被迁至漠南者有数十万人,马牛羊百余万,安置于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3千里之地。

  • 塔不烟

    ①见“萧塔不烟”(2002页)。 ②见“答不也”(2238页)。

  • 功房

    清代内蒙古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旗兵习武练功的场所。绥远城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黄、镶黄等八个旗佐皆设之。功房内备有各种传统武术器械,练功者可在此学练拳击沙袋、扔锁子石、摔跤及练刀、枪、

  • 门隅

    地域名。藏语意为“门地方”。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7世纪时即属吐蕃政府所辖。9世纪以后臧玛王子的后裔,拉隆贝吉多吉之兄弟,曾先后统治门隅东西各地。13世纪初,蒙古太子阔端派兵入藏,势及门隅,头人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