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三征三岩

三征三岩

清朝征讨三岩的战争。三岩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交界处,为由川入藏的要路。其头领屡唆众劫掠官兵、商旅,梗阻通道,清政府为确保由川入藏之路畅通,曾多次用兵征讨,其中重要者有三次:(1)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其劫掠达赖喇嘛购买之茶包、马匹,并击毙护送人员,清廷令驻藏帮办大臣索琳和西藏噶伦班第达率兵300随同成都将军特成额所遣总兵成德、游击袁国璜赴江卡往剿,执杀其首领安错,将同谋白马四朗等监禁于成都。事后,于要隘处,移驻绿营官兵稽查、弹压,令德尔格忒土司酌派大头目协同管束,设守备各员分驻。(2)光绪八年(1882),以三岩历年出劫,巴塘粮员稽志文赴竹巴笼地方,于要路各处派泰宁营兵丁逐段驻防,令土司严缉,驻藏帮办大臣维庆亦派兵查办,共同围攻紫打寨,击毙其首领霞朵。其善后照越嶲夷卡例,令各献头目在巴塘作人质,责成擦纳喇嘛出结具保,三岩为患历百年,经此次调兵查办,终使川、藏大道畅通。(3)以其劫掠递送驻藏大臣公文之台兵加以残虐,撕毁公文,于宣统元年(1909)委知府傅嵩炢率各营兵五路进剿,与自云南还师,途经该地之新军统领凤山会师,合攻,又出示招抚,三岩被肃清。事后,照巴塘例,改设流官管理,纳粮税。

猜你喜欢

  • 玛本

    唐吐蕃官名。藏语音译,意为“军官”,即“军事长官”,或译作“武官”。为吐蕃“七官”之一。职能是“与敌人搏斗,以锐利武器镇摄敌方,使我方取胜”。从《德乌佛教史》看,吐蕃“五如”之“如本”(翼长)同时身兼

  • 斡失帖木儿·达尔罕·诺颜

    见“阿失帖木儿”(1234页)。

  • 二审密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二氏族,即※乙室已和※拔里。※阻午可汗时(735年被推举为汗),分二审密为五。世与耶律氏族通婚,契丹开国后为国舅族,姓氏萧。有人以为,审密原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一个氏族,世

  • 刀奉偶

    明代云南大侯傣族首领。受明封为大侯长官司(治今云南云县)长官。永乐二年(1404),颁给印符、金牌。三年(1405),遣子刀奉董贡马及银器,明赐以钞币,六年(1408)复遣第不纳狂至明廷入贡,赐予如例

  • 乌呼图部

    肃北乌呼图地区蒙古族总称。大约在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间,青海察罕诺们罕旗属民,因不堪札萨克王公横征暴敛,先后有数十户牧民移居色尔腾地方。嗣以色尔腾人畜众多,牧地紧缺,复自色尔腾移

  • 塔什罕

    见“者舌”(1348页)。

  • 抚远大将军奏议

    书名。胤祯撰。书中收录康熙五十七年(1718)皇子胤祯(允禵)奉命西征之27件奏议。原稿为满文,选自《抚远大将军奏疏》。后被译为汉文。以译者文笔不佳,文意多有倒置。因奏议详细纪录了出征前的准备、行军日

  • 塞维列碑

    古突厥文碑铭。1969年苏联学者在蒙古西南部接近我国甘肃的塞维列地方发现,故名。碑文以古代突厥文和粟特文写成。各7行,但破损特甚。因在粟特语部分见有“君主”一语,在古突厥语部分见有“英义药逻葛”等词,

  • 榆林窟西夏文题记

    西夏石窟题字。在16个洞窟中有47条题记,139行,840余字。为西夏官员、僧人和游人所写。多为墨书,也有刻划文字。有长篇发愿文,供养人榜题和巡礼题款。有年款者3条。内容有供养行愿、朝山礼佛、烧香求福

  •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

    清代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设置的官职。根据维吾尔族原有伯克制改定。总计有30余职,分别职司维吾尔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务,是清朝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维吾尔族人民的御用工具。其任免权主要由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