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
十六国时期汉(前赵)所设职官。刘聪即位后,于嘉平四年(314)定官制,设丞相(后改为相国)、太师、太傅、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史称“七公”,分别由刘粲、刘景、王育、任煿、马景、朱纪、刘曜担任。
十六国时期汉(前赵)所设职官。刘聪即位后,于嘉平四年(314)定官制,设丞相(后改为相国)、太师、太傅、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史称“七公”,分别由刘粲、刘景、王育、任煿、马景、朱纪、刘曜担任。
见“恩古特”(1869页)。
参见“怀信可汗”(1117页)。
元代户类之一。斡脱,突厥语ortaq音译,意为“同僚”、“伙伴”,转意为“商人”。蒙元时,西域商人投靠蒙古大汗、诸王、后妃、公主等经营商业,放债营利,凭借政治势力,享受免役等特权。多结队而行,自称“斡
沙俄继《陆路通商章程》取得通商及免税特权后,又提出在张家口设立领事馆,开设行栈的无理要求,企图把张家口变成沙俄对中国内蒙古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据点。遭清廷拒绝,经过两年多的争执,除坚持张家口不设领事馆
明代壮族农民起义之一。侮称“八寨之乱”。时嘉靖(1522—1566)初年,广西上林、忻城、来宾三县交界处山区壮族农民,因封建统治者对其“制之太甚,或不堪命”(《粤西文载》卷29),被迫举行武装起义。周
西突厥东厢(左厢)※五咄陆之一。居碎叶川(今楚河)东,约在今新疆焉耆西北裕勒都斯河流域。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西遁,据其地,设啜统辖,称鼠尼施处半啜。显庆元年(656),以2万骑拒战唐军,为
见“延昌宫”(819页)。
1865—?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的活佛,简称“格根”。六世罗布桑巴尔丹吉格梅特于咸丰十年(1860)圆寂后,经数年寻访,于同治四年(1865)他被确认为转世灵童,为伊拉古克散呼图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所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每楼日土地撒播种子1斗8升5合至3斗。租种一楼日的土地,交纳地赋1斗5升。
亦称“鸠民”。僚人的一支。汉晋时分布滇西及牁古、益州二郡间的兴古郡(今云南东南之文山、红河两自治州一带)。出自古代百越族系之一支,发展为壮侗语族诸民族,与今仡佬族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