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五里牌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战国时楚国竹简。195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400号楚墓。墓曾被盗,具二椁二棺,属战国晚期墓。所出竹简共三十八支,皆残断,最长者仅13.2厘米,宽度皆在0.7厘米左右。墨书文字,字数最多的一简六字,少仅一二字。内容属遣策。一般是在简上半部记器物名称与数量,有的在中部注明器物在墓内之位置。所记物品有铜、竹器及丝织品等。系近代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
?—1644明陕西洋县人,字伯仲。万历进士。天启元年(1621)擢给事中。以疏劾魏忠贤去职。崇祯元年(1628)复官,历任太常少卿、南京大理寺卿。十六年官至吏部尚书。次年因病免职,后被农民军追赃拷死。
即“於都斤山”。
地名。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南。清代傣族土目辖地。属顺宁府。光绪十七年(1891)勐允与勐角、勐董发生纠纷,清政府派员调解。土目罕荣高以服从调解,被授土千总,管理勐角、勐董两地,准其世袭。
1862—1909德国人。医师。1880—1890年任德国东亚舰队医师。清光绪二十年(1894)来华后,在上海行医,是上海著名外科医生之一。外侨为纪念他,捐资建造前上海宝隆医院。
文体名。与杂录、随笔相似。唐段成式命其所作笔记为《酉阳杂俎》,后人效之,常将无类可归之文,标目为杂俎。
①表示调高的名词。一般调高以宫音音高为准。宫音音高一经确定,其余四声或六声的音位也随之而定。宫音在黄钟律时,随宫音而定的一系列音构成某种“调高”位置的总和,称为“黄钟均”。宫、均、调三词,在调高意义下
941—996宋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娲民。后周显德进士。累迁著作佐郎、直史馆。宋建隆三年(962)迁左拾遗,历判太常礼院、岭南采访使、知宣州。太宗时,知制诰,迁翰林学士,掌吏部选,兼史馆修撰,同
清末会党。哥老会分支之一,主要散布湘、鄂、赣等省。原以“反清复明”、“铲富济贫”为宗旨,并以江湖义气相号召。光绪三十年(1904)初,会首马福益与黄兴、刘揆一等筹划长沙起义,谋泄而止。马福益遇害后,于
又称塘丁役、塘役。南朝地方徭役,后变为杂税之一。南朝会稽郡沿海堤塘凡毁坏者,由该地士庶负责修补,谓之塘丁;完好者则经岁无役。后为均摊劳役,改为折收塘丁钱。初由地方自筹自用。齐永明二年(484),会稽太
书名。清汪莱撰。七册。以著者之号为书名。各册撰成年代不同。嘉庆元年(1796)撰该书第一册,论球面三角形,已知二角一对边或二边一对角有二解的各种情形。三年撰第二册,论勾股形已知勾股相乘积与勾弦和常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