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
佛教名词。梵文Sramana(沙门那)之略称,亦译室罗摩拏、娑门、桑门、丧门。意译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功劳、勤息。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人之通称,后专指佛教僧侣。据《瑜珈师地论》卷二十九称,沙门有四种:一胜道沙门,指禀佛出家,能灭烦恼而证胜道者;二说道沙门,指已断惑证理,能宣说正法,使众生入佛道者;三活道沙门,指能调伏烦恼,勤修善法,使智慧之命根生长者;四坏道沙门,指坏梵戒、行恶法者。《俱舍论》卷十五另有他释。
佛教名词。梵文Sramana(沙门那)之略称,亦译室罗摩拏、娑门、桑门、丧门。意译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功劳、勤息。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人之通称,后专指佛教僧侣。据《瑜珈师地论》卷二十九称,沙门有四种:一胜道沙门,指禀佛出家,能灭烦恼而证胜道者;二说道沙门,指已断惑证理,能宣说正法,使众生入佛道者;三活道沙门,指能调伏烦恼,勤修善法,使智慧之命根生长者;四坏道沙门,指坏梵戒、行恶法者。《俱舍论》卷十五另有他释。
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春秋吴边邑,与楚之边邑钟离相近,两邑人为争桑交恶相攻。楚出兵灭卑梁;吴发兵灭钟离、居巢,引起一场吴楚战争。后世因而用“卑梁之衅”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大的剧斗。
日本派往隋朝的使节。一般认为派有四次。开皇二十年(600),倭王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入隋,为见于史籍之最早者。后大业三年(607)、四年,小野妹子两次使隋。十年,又有*犬上三田耜使隋。
秦人。曾任仆射。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置酒咸阳宫时,极力称颂秦之功德。博士淳于越斥其“面谀”、“非忠臣”。以此引起李斯焚书之议。
西汉置。治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河北岸。属陇西郡。《汉书·冯奉世传》:永光二年(前42),征陇西羌,冯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即此。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为渭源县。
地名。在今广西临桂县境。明隆庆三年(1569),俞大猷曾遣兵屯此。
唐开元元年(713)升雍州置。治长安、万年二县(今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铜川市以南,武功县、乾县以东,蒲城县、渭南县以西地区。开元二十一年为关内、京畿二道治。五代梁改为大安府。唐复故名。北
清帝每年除夕及上元节例宴朝正入觐之蒙古王公及年班回部等少数民族首领,称外藩宴。满、汉一二品大臣照例可以参与此宴。礼仪程序与其他宫廷筵宴同,惟增加有蒙、回、金川及各少数民族音乐、杂技等。外藩初到京有例宴
金霸州益津(今河北霸州)人,字正卿。至宁词赋进士。天兴二年(1233),任左右司郎中,扈从哀宗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升吏部侍郎、权参知政事。又从哀宗迁蔡州(今河南汝南),后转御史中丞。蔡州城破,被宋将
?—前387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元前399—前387年在位。名取。韩景侯子。韩烈侯九年(前391),韩与赵、魏合兵攻楚,连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楚畏三晋,厚礼赂秦,得与三
官名。春秋时齐国等置,掌仆御。《吕氏春秋·慎势》:“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谏于简公。”陈奇猷校释:“《越世家》有‘诸御千人’之语,是列国时有诸御之官。然则诸御鞅者,以官为氏,而为齐大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