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北戚城故址。《春秋》文公元年(前626):“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西濒黄河,为晋、郑、吴、楚等国交通要道。②斧的一种,小于斧。多用为礼仪之器,行于商周。
①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北戚城故址。《春秋》文公元年(前626):“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西濒黄河,为晋、郑、吴、楚等国交通要道。②斧的一种,小于斧。多用为礼仪之器,行于商周。
205—283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巨源。早孤贫。性好老庄。与嵇康、吕安、阮籍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见司马氏与曹爽争权,故早年隐身不仕。及司马师执政始出为官。钟会作乱于蜀,司马昭将西
与经书相对。汉代以神学迷信附会阐释儒家经义之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后汉书·樊英传》唐李贤等注,谓有《易》、《书》、《诗》、《礼》、《乐》、《孝经》、《春秋》等七经的纬书凡
①西周都城。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世本》:“懿王徙于犬丘”(《诗·小大雅谱》正义引);“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史记·周本纪》索隐引)。或谓秦先祖非子居地,《史记·秦本纪》
官署名。明代掌传旨、册封等事的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始设,建文中罢,永乐时复置。设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1868—1902清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松甫。拔贡出身。初与谭嗣同、唐才常相交,日谋救国,并从事联络会党活动。后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兴中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归国参加自立会,反对“请光绪
三国时梓潼涪县(今四川绵阳东)人,字思潜。少游学荆州,从司马徽等学,博通经史,尤精《左传》。刘备定益州,任劝学从事。魏黄初二年(221)与谯周等竞言符瑞,劝刘备称帝。后为太子仆射,以《左传》授刘禅。禅
即“晋安寨”。
官吏和官署的泛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利簋铭》:“命汝辟百寮、有司事。”《汉书·文帝纪》:“有司请令县道,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晋书·石崇传》:“有司承旨奏(石)统
邪亦作耶。会稽山诸峰之一。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四十余里。越王勾践曾移葬其先君夫镡冢于此。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道击东越,一军出若邪;南朝梁大宝初张彪起兵若邪山讨侯景,均即此。山下有溪,称为若邪溪。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升腾越州为直隶厅。治腾冲县(今属云南)。辖境相当今云南龙川江、大盈江流域。1913年改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