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简称“都司”。明初置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改置。多置于各省,掌一方之军政,分隶五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为长官。以流官或世官充任,其属有经历司,设经历、都事,以掌文移。断事司,设断事、副断事;司狱司,设司狱,共掌刑狱。并有仓库、草场,分设大使、副使管理。又于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有奴儿干都司、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等。均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本地区军政之事。


官署名。辽设此官署,掌管一路或—方面军的军事。如北面边防官中有契丹军都指挥使司、奚军都指挥使司、汉军都指挥使司、渤海军都指挥使司等。明代在各地置卫所,以都指挥使司为其常设的统率机关,简称都司,掌管一方的军政。其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下有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其属官有经历、都事、断事、吏目等。明代还有行部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相同。“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见《辽史·百官志二·北面边防官》、《明史·职官五·都指挥使司》。

猜你喜欢

  • 庶吉士

    官名。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庶常馆学员。明初分设于六科,学习办事。永乐二年(1404)始置翰林院庶常馆,选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充之。宣德五年(1430)命学士充任教习。清初沿设,每科殿试后选文品兼优之进

  • 巷伯

    官名。周朝宫内侍御小臣。《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宫、巷伯儆宫。”杜预注:“司宫,阉臣; 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官名。掌宫内门道。《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宫巷伯儆宫。”注:“司宫,奄臣;巷伯,

  • 青城官监

    ①官署名。唐朝京都园苑监之一,掌苑内宫馆园池,与种莳、蕃养六畜之事置监、副监各一员,丞二员。高宗显庆二年(657) 改名东都苑北面监。②官名。唐朝京都园苑青城宫长官,置一员,从六品下。高宗显庆二年(6

  • 向导处

    官署名。清朝为皇帝出巡做前导工作之机构。初有其实而无其名。凡皇帝出巡之前,向导官则率所属前往出巡地点,详察路径,通桥梁、平险阻,计途程之远近以奏报。待皇帝出京时作前导。乾隆二十九年(1764)正式设立

  • 民政部左右侍郎

    官名。清末置,为民政部副长官,员额左右各一人。

  • 二等通译官

    见“通译官”。

  • 通流闸官

    官名。清朝管理北运河通流闸之官员,未人流,隶于坐粮厅,掌闸门之启闭,水小则蓄,水大则兼。并管束运米脚夫,勿任抛散。

  • 中尚食

    官名。北魏设置,属集书省,掌知御膳。

  • 五监

    官署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指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国子监、都水监。唐朝改长秋监为内侍省,增置军器监,仍合为五监。隋唐与宋中央官署中诸监的合称。隋炀帝分太府寺设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寺

  • 染院

    官署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染坊置,分东、西二院,隶少府监,掌染丝枲币帛。真宗咸平六年(1003),并为一院。以京朝官、诸司使副或内侍一人为监官,三班使臣一人为监门官。宋少府监所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