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判
节度判官之省称。
节度判官之省称。
官署名。金朝置。掌货币出纳、流通、兑换等业务。设在南京(今河南开封)。长官为使、副使,秩正八品、正九品。下设攒典二人,掌记写账目,类会合同。库子八人,掌受纳钱数、辨验交钞、毁旧注簿历。
官名。简称稽勋司员外郎,明清吏部稽勋清吏司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勋部员外郎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以科甲出身者注授。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
官名。见“某国详稳司”。
军官名。宋代殿前司所属有雄威军,军置都指挥使;军下设若干指挥,每指挥置指挥使。见《宋史·兵志一》。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62)置,司隶台长官,设一员,正四品,掌诸巡察,后罢。官名。隋炀帝时置,为司隶台的主官。见“司隶台”。
1、君主和臣子的合称,即主和臣。贾谊《新书·礼篇》:“主臣,礼之正也。”2、或谓臣对君的“惶恐”之词,或谓主管群臣。《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注:“《集解》张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 属于长才类科目。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诏举,韩琬及第。
泛指尚书诸郎。《后汉书·百官三·尚书》:“凡六曹……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注:“蔡质《汉仪》曰: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宋代提举坑冶钱公事的官署,见“提点坑冶铸钱公事”。
官名。北齐始置守宫署,属光禄寺。有令及丞,掌宫中张设之事。隋守宫署改属卫尉寺,有令、丞各二人。唐沿置,设令一人,正八品下,掌铺设帐幕、毡褥、床荐、几席之事。丞二人,正九品下;所属有府、史、监事、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