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盐法道

盐法道

官名。明清道员之一。明景泰七年(1456)设,由广西按察司之分巡道兼管所属盐课司。其后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云南及延缓、固原等处,或由分巡道,兵备道兼管盐法,或由专设道员管理盐法。清朝沿设。凡不设盐运使司之处皆设之,秩正四品。计十三人: 兼盐运使衔者三,山西、福建、云南各一人; 不兼者六人,江南、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各一人; 另甘肃二人由地方巡道兼,河南一人为粮盐道,四川一人为盐茶道。掌督察盐场生产与盐商行息而平其盐价,并管水陆挽运之事,依时奏报察核。


官名。明清皆置,简称盐道,详“盐道”条。

猜你喜欢

  • 公府集曹

    公府诸曹之一。《洪范五行传》说:“集曹共纳输。”西汉丞相府始置集曹掾。《汉书·匡衡传》载:“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三国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于丞相府置集曹掾、属各一人,第七品

  • 行营计会使

    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八月,以内侍省姚文寿充京西京兆行营计会使,掌京西、京兆行营计划财会之事。

  • 议处

    官制用语。即对有过失的官员交有关部门拟定处罚办法。清制,一般官员均由吏部拟定,如系吏部官员则交都察院拟定处罚办法。其情节轻微者,则称“察议”。清制,管理有过失,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称议处,吏部官员有过失

  • 咨议官

    官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于各王府置。九年罢。二十八年,于靖江府置咨议所,再置咨议一人。成祖即位,改咨议所为长史司,遂罢。清末陆军部亦置。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分属承政、参议两

  • 缮工监

    官署名。即将作监,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将作监。官署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将作监为缮工监,将作监大匠、少匠改为缮工大监、少监,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亚洲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外交部。依照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外交部组织法》规定,掌理关于亚洲各国及苏联的下列事项:一、政治交涉事项;二、军事之外交事项;三、侨

  • 论茞

    官名。吐蕃官,即大相,置一人,亦号大论。

  • 鸾台侍郎

    官名。即门下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黄门侍郎,玄宗天宝元年 (742) 复名门下侍郎。参见“门下侍郎”。官名。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黄门侍郎为鸾台侍郎

  • 守嗣大夫

    爵名。春秋时期世袭的卿大夫爵位。又称“承嗣大夫”或“嗣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一年》:“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义,其书为‘盗’。”

  • 左大监

    官名。相传为黄帝所置,主司监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官名,黄帝置,掌监方诸侯。《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