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外铨
官署名。唐朝置,为吏部三铨之一,又称小选,由吏部郎官主之,掌流外人铨选之事,曾一度废罢,德宗贞元二年(786)复置。五代沿置。宋初因之,掌诸司胥吏考试、升迁及年满出官之事,择中选者补正名,叙其劳绩。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
官署名。宋置,属吏部。唐制以吏部郎中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宋初吏部司郎中无职事,另设流外铨,掌考试升迁在京诸司胥吏,择取中选者补正名,叙其劳绩以及年满出职为官等事。元丰改制后仍为吏部郎中的职掌。
官署名。唐朝置,为吏部三铨之一,又称小选,由吏部郎官主之,掌流外人铨选之事,曾一度废罢,德宗贞元二年(786)复置。五代沿置。宋初因之,掌诸司胥吏考试、升迁及年满出官之事,择中选者补正名,叙其劳绩。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废。
官署名。宋置,属吏部。唐制以吏部郎中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宋初吏部司郎中无职事,另设流外铨,掌考试升迁在京诸司胥吏,择取中选者补正名,叙其劳绩以及年满出职为官等事。元丰改制后仍为吏部郎中的职掌。
①担任。出仕。《礼记·内则下》: “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②职事。《班簋铭》: “更虢成公服。”《尚书·周书·旅獒》:“无替厥服。”③周朝划分的封国区域。《周礼·夏官·职云氏》: “乃辨九服之邦国。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九品上。官名。北魏置,九品上,其职不详。见《魏书·官氏志》。
官署名。元朝置。世祖至元四年(1267)正月,在西京、济南等路立洞冶总管府,掌管金、铁冶等事宜。七年六月,罢各路洞冶总管府,以各路转运司兼管洞冶课程等务。
清朝宫中奏事处、敬事房对值班官员之通称。
清代县衙内部科房之一,设经承,掌职员任免及考勤。
官名。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罢校理官而置,二员,从九品上。宪宗元和二年(807)复校理官而罢之。
官署名。又称山阴司。辽朝置。在金山北,以阴山产金,故名。西京诸司之一,为控制西夏而设。后改为统军司,长官为统军使。属北面边防官。
官名。北魏置,亦称“应诏”,为皇帝左右的亲信之职。《魏书·郭祚传》: “时应诏左右赵桃弓与御史中尉王显迭相唇齿,深为世宗所信。”
官名。唐朝太子内坊局置六员,流外四品,掌东宫门户禁令,帅内阍人、内给使以供其事。
官名,西汉置,属长水校尉,俸千石,掌领兵宿卫。参看《长水校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