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武备院

武备院

官署名。①清朝内务府所辖三院之一。与上驷院、奉宸苑合称“内三院。顺治十八年(1661),改兵仗局设。掌陈设御用兵仗、修造器械及本院官员奖惩、俸饷诸事。置兼管事务大臣,无定员。另设卿二人,郎中一人,主事二人。下设南鞍、北鞍、甲、毡四库,各署员外郎二人,库掌二人。②见“武备寺”。


官署名。元大德十一年,改升武备寺为武备院,掌缮治武器,兼管受给。其官有卿四员,正三品;同判六员,从三品;少卿四员,从四品;丞四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等官。至大四年复称寺。见《元史·百官六·武备寺》。明代旧名兵仗局,后改称武备院。见《历代职官简释·武备院》。清代武备院为内务府三院之一,掌修造器械,陈设兵仗等,其官有兼管大臣,无员限;卿二人,正三品;还有郎中、主事等官;南鞍库员外郎,掌皮张绦带等,北鞍库员外郎,掌鞍辔、伞盖、幄幕等;甲库员外郎,掌盔甲刀仗器械等;毡库员外郎,掌靴鞋、毡片、弓箭等。见《清史稿·职官五·武备院》。

猜你喜欢

  • 侦缉队

    内外城巡警总厅所属机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外城巡警总厅分别成立侦缉队与警备队,侦缉队专司侦探,设管带一人,帮带二人,司书生一人,下设一、二、三、四、五分队。各队设队官一人,队长二人,巡警二

  • 法部会计司

    官署名。清末法部八司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本部出入经费、预决算款项及罪犯罚金、充公赃物财产、罪犯习艺所成绩等统计书表报告事件。置郎中三人,员外郎、主事各四人。官署名。清末置,属法部。掌法

  • 县助教

    县学教职。唐制,自京县以下,各县均置助教一人,无品,佐经学博士教授县学生徒。

  • 司州司事

    官名。北魏司州刺史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六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 司礼少常伯

    官名。即礼部侍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侍郎。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礼部侍郎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 岁贡就教选

    任官制度。明朝以岁贡生员充任教职的制度。凡岁贡生员将本年应领食饩贡于国子监,再由翰林院考试,合格者授以学正、教谕、训导等官。明代铨选方式之一。不定期举行,以铨选岁贡生员充任教职。

  • 孔目

    官吏名。唐朝始置。诸府州及方镇皆置孔目院,设都孔目一员,下设孔目若干,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之事。因军府细事皆经其手,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玄宗开元五年(717)集贤书院曾置,员一人; 左右神策军亦各

  • 安徽司郎中

    即“安徽清吏司郎中”。

  • 漕司

    转运使司省称。官名。宋朝转运使掌管漕运,所以也称转运使为漕司。唐朝设转运使,宋朝沿袭其制,在转运司设转运使。起初,转运使只负责粮饷转运等事,后来兼理边防、盗贼、狱讼、钱谷等事,成为一路高级地方行政长官

  • 牌头

    清朝山西、陕西等处边外蒙古地方编户头目。乾隆八年(1743)设,每堡四名,於种地民人内择其诚实者充任。专司查报拖欠地租、偷窃为匪及来历不明者之事。(1)元代蒙古军与探马赤军征调之法是:家有男子,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