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村公所

村公所

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关。北洋政府时期设置。(1)山西省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实行“村自治”,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关为村公所,由村长、副村长和闾长组成。采取合议制。其职权为:一、办理行政官厅委办事项;二、执行村民会议议决事项;三、根据村民公意,陈述利弊;四、报告职务内的办理情形和特别发生事件。村长与副村长任期一年,连选得连任。其是否给薪,照该村习惯办理,但得照规定支给旅费。村办公费用,照习惯向村民摊派。村以下的组织是闾、邻,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闾,设闾长。(2)云南省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开始实行村自治。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关为村公所,村长为村公所的主持人,由村议会议长充任,其职权为:一、执行村议会议决各事项,执行公约、村规则;二、筹备村议会议员选举;三、管理村自治经费和公共营造物;四、任免村的事务员;五、向监督机关(县)陈述办理村自治情形;六、提出议案于村议会;七、答复监督机关的询问;八、处理临时发生事件;九、其他属于村长职权范围以内的事件。村长之下设村佐一至八人,协助村长处理事务,由村议会就村民中有被选举权者选出,由监督机关加给委状。

猜你喜欢

  • 宝泉局大使

    官名。明清宝泉局之职官。明朝于各布政司宝泉局设,一人,从九品。掌各地铸造货币事。清朝于户部宝泉局设,一人,由满员充任。掌理库藏。官名,清朝置。宝泉局是清朝的铸钱官署,掌铸铜钱。户部掌铸钱的官称“鼓铸”

  • 通侍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内客省使置,为武臣或内侍阶官,正五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内客省使为通侍大夫,秩正五品。

  • 小右武伯

    “右小武伯下大夫”的省称。

  • 抚军中郎将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三国志·张昭传》:“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魏亦置。武官名。三国魏置,掌督领中军,秩第四品。司马干曾任此职,见《晋书·平

  • 小宗人

    官名。周朝置。大宗人属官,掌宗庙祭祀礼仪。一说即“小宗伯”。《礼记·杂记》: “大夫之表,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郑玄注: “相,相主人礼也。命龟,告以所问事也。” 孔颖达疏: “小宗谓小

  • 十二军

    (1) 隋大业中置左右十二军,见“亚将”。(2)唐初关中最主要的军队。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十二军,分关中为十二道,诸道均置军府——骠骑府或车骑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军。次年,十二军各立军号,以万年道

  • 土官

    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之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领土兵及守土之别,分为

  • 宗正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宗师中大夫宗正上士佐官,正二命。

  • 淮东行省

    即“江淮行省”。

  • 倒塌岭统军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与倒塌岭节度使司分领倒塌岭路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