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庙令

庙令

官名。汉朝置高庙令,员一人,六百石;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掌守帝王庙,案行扫除。唐朝前代帝王庙皆置,掌开阖、洒扫、释奠之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及武成王庙各置一人,从六品下; 五岳四渎庙各置 一人,正九品上,掌祭祀。又有太子庙令,从八品下。宋朝五岳、四渎诸庙沿置,掌庙宇葺治修饰。庙之政令多由所在县令主管,京朝官任知县者称管勾庙事,庙令或以令录老耄不治事者充任。


官名,汉置,掌守皇帝庙。案行扫除。《后汉书·百官二·太常》:“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世祖庙令,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庙。”注:“《汉官》曰:(高庙)员吏四人,卫士一十五人。(世祖庙)。员吏六人,卫士二十人。”唐朝对前代重要帝王庙也置庙令。《新唐书·百官三·太常寺》:“三皇、五帝、周文王、汉高祖、两京武成王庙,令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开阖洒扫、释奠之礼。”

猜你喜欢

  • 典南袍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因南王早死,附于北王统下。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袍”。

  • 平西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置,以马超任之。建安二十四年,群臣奉刘备为汉中王,上表于汉献帝时,马超以此职列名首位。三国魏时与平东、平南、平北将军合称四平将军。多持节都督或监某一地区的军

  • 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官署名。元至元十八年九月始置,掌本行省所属各道军事和农事,以行省丞相、行台大夫领之。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检督六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见《元史·百官八·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 天策上将府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为酬秦王李世民平洛阳大功而特置,掌全国征讨军事,位在王府之上。以天策上将军总判府事,有长史、司马各一员,从事中郎二员,并掌通判府事; 军谘祭酒二员,掌参谋军事,赞相礼

  • 游奕使

    使职名。唐中期以后用兵,兵多地广者则置,主巡营、防遏事。肃宗乾元二年(759)河阳决战中,郭子仪遣都游奕使灵武韩游环将五百骑前趣河阳。昭宗光化元年(898)马殷以李琼、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

  • 马军司狱

    监狱名。宋置,由侍卫亲军马军司主管,拘禁该司所属犯罪军官与士兵。

  • 中尚食典御

    官名。北齐中尚食局长官,员二人,属中侍中省。负责皇帝的饮食事务,以宦官担任。从五品上。

  • 端公

    侍御史别称。《通典》卷二四《职官》六《侍御史》:“定殿中监察以下职事及进名改转台内之事,悉主之,号台端,他人称之曰端公”。唐代御史俗称端公,因其位居御史台之端(首),故称。《通典·职官六·侍御史》:“

  • 前部司马

    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领镇守或征伐。《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

  • 北面军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皆各自为军,设军官以统之,总称为北面军官。主要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大元帅府、都元帅府、便宜从事府、大详稳司、东西都省、大将军府、护军司、诸路兵马都部署司及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