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士

学士

官名。魏晋南北朝皆置,以文学之士充任,掌典礼、编纂、撰述、修史之事,为文学侍从之臣。唐朝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置,由官员中选文人学者兼任,五品以上官为学士,六品以下官为直学士,掌整理经籍图书。弘文馆、崇文馆学士兼教授本馆学生。又弘文馆有详正学士,掌校理图籍; 集贤院有侍讲学士、侍读直学士,掌解释史籍疑义。后相继置大学士,率以宰相兼领。玄宗开元(713—741)以后又置翰林学士,掌内廷制诏。五代增置金銮殿大学士、端明殿学士,护銮书制学士。宋朝置翰林学士、诸殿学士、诸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及侍读、侍讲学士,诸学士皆为侍从,备顾问应对。每月于本俸之外领取添支钱,并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辽朝有翰林学士、宣政殿学士、观书殿学士、昭文馆直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崇文馆学士、崇文馆直学士及乾文阁学士。西夏有翰林学士、徽猷阁学士、观文殿大学士,又有番学士、汉学士之别。金朝翰林院有学士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掌草撰词命。元朝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置学士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集贤院置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明朝翰林院设学士一人,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兼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明、清两朝又有内阁学士。


1、学校的士人。《汉书·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2、有学问的士大夫。《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儌倖于封侯富贵者也。”

3、官名。魏晋六朝时,征文学人士,掌典礼、编辑、撰述等事,通称学士,王和节帅也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无品秩。北齐文林馆学士,北周麟趾殿学士,皆掌撰述。唐代学士,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崇。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由其起草;其后礼遇益亲,号为“内相”,以为天子私人。弘文馆也置学士,为该馆长官,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议。集贤殿书院也置学士,为该院长官,掌刊辑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宋代学士多备顾问、论议、典校,得之为荣;中兴后,“学士率以授中司、列曹尚书、翰林学士之补外者。”置学士的有观文殿、端明殿、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宝章阁、显文阁等。清代内阁有学士,掌敷奏;大学士,掌均国政,赞诏命,议大礼大政。见《新唐书·百官一、二》、《宋史·职官二》、《清史稿·职官一、二》、《历代职官表·翰林院》、《文献通考·职官八·学士》、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学士》。

猜你喜欢

  • 衔枚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衔枚氏下士二人,掌理禁止内外朝高声喧哗;国家有大祭祀,下令停止喧哗;军旅田役令衔枚,不得言语。北周依《周礼》置衔枚中士,正二命;衔枚下士,正一枚。属夏官府大驭中大夫。

  • 灭贼校尉

    官名。三国吴领兵武职。《三国志·贺齐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 “(贺)景为灭贼校尉,御众严而有恩,兵器精饰,为当时冠绝。”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作战,其职位低于将军,高于都尉。《三国志·吴书·贺齐

  • 州长史

    官名。汉末州牧始仿将军府置,冀州牧韩馥以耿武为长史,见《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东晋至南北朝,州的佐属有军府佐属与州佐属两系,长史为军府佐属的上纲,别驾为州吏的上佐。北周时两系佐属已趋于混合,长史与别

  • 守常选

    宋代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即“守选”,见该条。

  • 奉驾局

    官署名。即殿中省尚乘局,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咸亨元年 (670)复名尚乘局。参见“尚乘局”。官署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尚乘局为奉驾局,尚乘局奉御为奉驾大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 镇西大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职掌与镇西将军同,唯资历深者得任此职,历代皆不常置。后主延熙六年(243),姜维任此职,领凉州刺史。晋定为二品,禄赐与特进同。如开府,则位从公,假金章紫绶,升为一品。十六国后秦亦置。南

  • 东西牛羊司

    官署名。北齐设置,掌饲养牛羊等牲畜,以供应宫廷之需。各设署令为主官,秩从八品。见《通典·职官二十·北齐官品》。唐宋唯称牛羊司,参见该条。

  • 宫门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门下大夫宫门中士佐官,员一人,正一命。

  • 大倭

    官名,汉魏时东夷倭国置,掌管理市场贸易。《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国国有市,交易有无,使大倭监之。”

  • 孝廉

    选拔官吏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原为二科,汉武帝采纳童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 (前134)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要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