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 爵名。周朝始设,为五等爵之第四等。《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一说子、男爵位属同一等。《孟子·万章上》:“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其后或置或废。魏晋南北朝各朝皆置,为“六等爵”之第五等,亦在“”下,“”上。且有“开国子”、“县子”等名号。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定爵制,诸子地方五十里,邑八百户。凡子爵,官一品。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定大、次、小王国制,其五千户以上之小国,始封王之支子为子。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定制,子封小县,赐臣吏十二人。隋朝为九等爵之第八等,位于“”下,“”上。置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舍人等员。又称“开国子”。正四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唐朝复设。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加“开国”之称,为正五品上。宋朝定食邑五百户以上,七百户以下者封子。清朝为九等爵之第四等,亦在“”下,“”上。原称“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改汉名为“”。分为四等: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叙正一品。② 周朝对小诸侯国之称呼。《公羊传·隐公五年》: “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1、爵名,为古五等爵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汉书·王莽传中》:“封王氏齐缞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封将为子,帅为男。”“咸病死,封其子为伯,伏黯等皆为子。”

2、春秋时丧而未葬的公、侯称子。《左传·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3、指太子与嗣君。《吕氏春秋·慎行》:“已为吾子矣。”注:“子,太子。”《礼记·曾子问》:“不俟子。”注:“子,嗣君也。”

4、士大夫的通称。《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大夫也。”注:“古者士大夫通曰子。”

5、老师。《论语·公冶长》:“愿闻子之志。”

6、古代少数民族的头领称子。《礼记·曲礼》:“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猜你喜欢

  • 行台吏部郎中

    官名。北魏置。亦称行台吏部郎。《周书·辛庆之传》“及贺拔岳为行台,复启庆之为行台吏部郎中、开府掾。”

  • 色长

    官名。宋朝置,为太常寺所属教坊之属官。管理舞乐,为乐工之长。清初亦置,为礼部教坊司属官。顺治元年 (1644) 设,十七人。雍正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音署,遂废。官名。宋代教坊的都色长的属员,为

  • 右前侍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前侍中士”。

  • 掌璧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掌朝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掌璧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司准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属官,掌衡器的规格、标准,正二命。下设司准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右扶风都尉

    官名。西汉右扶风置都尉。东汉初罢之。安帝时以羌族犯边,三辅有陵园之守,复置右扶风都尉,并设诸曹掾史。官名,汉置,俸比二千石,掌右扶风军队,维持地方治安。东汉初省,安帝时因羌族犯边,三辅有陵园,需要守护

  • 捧日军

    北宋军名。见“上四军”。

  • 春宫正兼夏官正

    伎术官名。元置,属太史院,秩正五品,员额一人。

  • 尚书下省

    魏晋南北朝诸曹尚书办公之署。以在宫禁中,故名。亦称“尚书下舍”。为当时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场所,故亦常令辅政大臣入直。《南齐书·王俭传》: “先是,诏 (尚书令) 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

  • 中尚食监

    官名。北齐置。中侍中省中尚食局属官,员四人。佐中尚食典御等管理皇帝饮食,由宦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