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乐令

太乐令

官名。又作大乐令。秦朝奉常属官之一。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隶太常,掌大祭祀及大飨时之乐舞。哀帝时罢乐府,其所领一部分器乐、歌舞演员亦归太乐。东汉沿置一员,秩六百石。明帝永平三年 (后60) 改为大予乐令。三国魏复置,六百石、七品,下设丞、歌舞师等。西晋沿置,东晋初省并鼓吹令,成帝咸和 (326—334) 中复置。南朝宋置一员,掌宫廷诸乐事; 南齐沿置; 梁一班,又有清商署丞,隶太常卿,与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皆掌乐事; 陈因置。北魏隶太常,领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事等官。北齐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从八品上,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隋朝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置二员,正八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 升为正六品,与清商令、鼓吹令共掌乐事。唐朝太常寺太乐署置二员,从七品下,掌调钟律,以供祭享。宋朝改称大乐令,于太常寺大晟府置,秩比太常丞,位次大司乐、典乐; 徽宗崇宁(1102—1106)中置为大乐局长官,大观四年 (1110) 省一员,宣和二年 (1120) 罢。辽、金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金朝置一员,从六品,掌调和律吕,教习音声并施用之法。元世祖中统五年 (1264) 置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长官,二员,从六品,掌管礼生乐工四百七十九户。


官名。秦和汉初属奉常,景帝中六年改属太常。在大祭祀和大飨时掌乐舞。东汉明帝改大乐为予乐,置令一人,俸六百石,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属吏二十五人。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卢植《礼》注说:“汉大乐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取適子高五尺已(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颜色和,身体修治者,以为舞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桓谭传》:“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三国魏复置太乐令,秩六百石,七品,属官有丞、歌舞师等。西晋沿置,东晋省而复置。南朝宋置,掌宫廷乐事。南齐也置。梁置,并置清商署丞,与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共掌乐事;陈沿置。北魏置,属官有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事等。北齐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从八品上,掌诸乐事。隋沿北齐制,员二人,正八品下,炀帝改升为正六品,与清商令、鼓吹令共掌乐事。唐沿置,员二人,从七品下,掌调钟律供祭祀。宋改称大乐令,属太常寺大晟府,掌太乐鼓吹宴乐。辽金为太常寺太乐署长官;金为从六品,掌调和教习律吕。元为太常礼仪院太乐署长官,员二人,从六品,掌礼生乐工四百七十九户。

猜你喜欢

  • 三闾

    官名,为三闾大夫的省称。战国时楚国有此官,爱国诗人屈原曾任此职,掌管屈、昭、景三族。后世则专指屈原。《后汉书·孔融传》:“忠非三闾,智非晁错。”

  • 邑令

    ①唐、宋“公主邑司令”之简称。② “县令”、“知县”之别称。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令。凡县,属公主封地的称“邑”,掌蛮夷的称“道”。县、邑、道,万户以上的置令,万户以下的置长。邑令,即该县是公

  • 大保长

    宋朝乡役名。神宗时行保甲法,每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一人,负责治安。后改二十五户为一大保,以大保长取代原乡役耆长。

  • 诫饬

    官吏降罚方式之一。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规定, 司法官惩戒的第七种为诫饬,由大总统用命令申饬,除传知本人外并登公报。

  • 左酒

    官名。战国周王室置。掌酒政。《增订洛阳金村古墓聚英》第一四图·1银铫刻铭:“左受工、中府,左酒。”

  • 河南等路行中书省

    官署名。简称河南行省。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十月设,主持对宋作战。置平章政事。行省事、同佥行省事等职。十年四月罢。十一年八月,又改荆湖行省为河南行省,指挥渡江攻宋诸军。置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

  • 田赋管理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财政部。主管田赋改征实物后的行政事务。它一方面办理原由财政部主办的土地陈报,一方面则与地政署举办各种地税(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在各省市县设有田赋管理处办理此项事务。

  • 典牡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典牡上士佐官,员一人,正二命。

  • 右宫正

    参见“太子宫正”。

  • 中军副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佐中军大都督掌管中军。《魏书·侯渊传》: “(尔朱荣) 以渊为中军副都督,常从征伐,屡有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