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外郎

外郎

①汉朝对散郎之称呼。汉之郎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汉书· 惠帝纪》: “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外郎,散郎也。”或谓给事宫外之郎,在郎官中地位最低。② 宋、元时对衙门书吏之称呼。《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二: “官人清如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合,糊涂成一片。”③明朝对吏员之称呼。《日知录》卷24《外郎》: “今以吏员为外郎。”④官名。清朝置,为衙门中之低级官员。如八旗都统衙门、驻防将军衙门、兵部武选司、盛京五部等机构内均设,员额不等,位笔帖式之下。一般由官学生考试后选用,秩从九品。属兵部武选司者,由兵部于领催内遴选咨部补授。五年期满并无过犯,经一一交待清楚,本司出具印结,咨部以八品笔帖式即用。属盛京五部者,多为汉军缺,由候补笔帖式内挨补,六年期满,除授州同、州判、县丞。


1、指散郎。汉朝的郎官,有中郎、侍郎、郎中等,掌守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值班宿卫。这些郎官,都有具体职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具体职事的郎官,称为散郎,又称外郎。《通典·职官十一·三署郎官叙》:“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皆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凡四等,皆秦官,无员(限),多至千人,皆掌门户,出充车骑。其散郎,谓之外郎。”《汉书·惠帝纪》:“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注:“苏林曰:外郎,散郎也。”

2、泛指吏员。唐朝权德舆《权载之集四·送韦行军员外赴河阳》:“五年武弁侍明光,辍佐中权拜外郎。”清朝顾炎武《日知录·外郎》:“今以吏员为外郎。”

3、指衙门书吏。唐宋时衙门书吏称外郎。《元曲选·魔合罗二》:“官人清如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合,糊涂成一片。”

4、清朝官名,秩从九品,位在笔帖式下,为衙门中的低级官吏。属兵部选司者,五年期满无过者可补八品笔帖式;属盛京五部者,六年期满后无过失,可授州同、州判、县丞等官。见《清史稿·职官一·盛京五部》。

猜你喜欢

  • 课利科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户部在曹置,掌诸军酒课,人户买扑盐场酒务祖额酒息,以及卖田投纳牙契之事。由左曹郎官领之。

  • 二十四军

    北周府兵各军的合称。北周太祖宇文泰在西魏大统年间 (公元535年~551年)创立府兵制,以六柱国各统二开府将军,每一开府将军又各统二仪同将军。每一仪同将军所领各为一军,合为二十四军。

  • 细杖主

    官名。南朝宋、齐置。领细杖队,掌宫庭侍卫,多以直阁将军领之,亦有以广威将军等领者。或分置左、右。

  • 天乐署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由昭和署改立,掌音律,秩正六品,隶礼部仪凤司。皇庆元年(1312),升从五品。置署令、署丞、管勾各二员,协音、协律各一员。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四年,改昭和署为天乐署,

  • 田禾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屯田北边。《后汉书·赵孝传》: “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屯田守边。《后汉书·赵孝传》:“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注:“王莽时置田禾将军,屯田北边。

  • 诸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边防官。设官有某兵马都部署、某兵马副部署,某兵马都监、某都部署判官,掌理边防军务。

  • 署侍卫班领

    官名。清朝侍卫处职官,次于侍卫班领。顺治元年(1644)设,定员二十四人,由侍卫中遴选。掌领侍卫之事。

  • 右牝署

    官署名。北齐置,属太仆寺,掌驼马。设令、丞。领右牝局。

  • 将仕佐郎

    散官名号。金朝置为文散官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元朝改从八品,敕授。明朝定为文散官从九品,初授。文散官名。金始置将仕佐郎,秩从九品下。元升为从八品。明制将仕佐郎为从九品初授之阶。

  • 中卫郎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引进副使置,从七品。官名。宋置,详“中侍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