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将军

右将军

官名。汉朝为重号将军之一,与前、左、后将军并为上卿,位次大将军及骠骑、车骑、卫将军,有兵事则典掌禁兵,戍卫京师,或任征伐。设长史、司马等僚属。平时无具体职务,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诸吏、散骑、给事中等号,成为中朝官,宿卫皇帝左右,参与朝政。如加领尚书事衔则负责实际政务。不常置。魏、晋常设,权位渐低,仅为武官名号,略高于一般杂号将军,不典禁兵,不与朝政,三品。初犹领兵征战,东晋南北朝成为军府名号,用作加官,常不载官品。南朝宋三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二品上,二十三年定为三品。北周正七命。隋朝废。


将军名号。汉有前后左右将军,位上卿,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和四夷屯兵,凡将军皆掌征伐。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孝灵帝纪》。其后,魏晋沿置;南北朝时为军府名号用作加官。

猜你喜欢

  • 司属寺

    官署名。即宗正寺,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宗正寺。官署名。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宗正寺为司属寺,以司属寺卿与少卿为正副长官。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参见“宗

  • 必阇赤

    蒙古语,意为“书史”。又译“必彻彻”。蒙、元怯薛执事中为大汗、皇帝主文史者的称谓。元各官衙中以蒙古文作书之掾史、令史,称为蒙古必阇赤。

  • 左都督

    官名。北魏置为统兵武臣,位在大都督之下。西魏亦置。元末朱元璋置为大都督府副长官,正二品。吴元年(1367)更定官制,改置为大都督府长官,正一品。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遂置为各

  • 挏马厩令

    官名,即挏马令,汉武帝置,属太仆,掌养乳马,取马乳制酪。参看“挏马”、“挏马令”条。

  • 卫将军中书令

    卫将将与中书令的合称。卫将将为汉朝重号将军之一,位比公,平时掌宿卫,战时掌征伐。中书令,在汉朝为中书谒者令的简称,掌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事,曹魏时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掌国家机密,出纳帝命,会记时事,典

  • 前校丞

    官名。秦属将作少府,为前校令副贰。汉因之。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更属将作大匠。成帝阳朔三年 (前22) 省。官名,西汉置,景帝时将作大匠所属工徒(工程兵)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校,每校置令丞。丞掌佐校

  • 京朝官

    宋代文臣本官阶组成部分之一。唐代的常参官,至宋称为朝官,而称未常参官为京官,合称京朝官。京朝官为文臣叙迁之阶的较高级部分,共分四十二阶,其顺序如下:一、太师;二、太尉;三、太傅;四、太保;五、太子太师

  • 汤药局都提点

    官名。辽置,见“汤药局”。

  • 掌讶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掌讶中士八人,掌迎宾客。北周仿《周礼》之制置掌讶中士,正二命;掌讶下士,正一命。属秋官府宾部中大夫。

  • 内枢使

    官名。即内枢密使。